关灯
护眼
字体:

西方美学史_朱光潜【完结】(158)

  ——《哲学史讲义》,第二卷

  总之,苏格拉底的命运之所以是悲剧性的,因为他的死亡还是罪有应得的,合理的。

  另一个例子来自悲剧作品,就是素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在这部悲剧里,女主角安提戈涅的哥哥因争王位,借外兵进攻自已的祖国忒拜,兵败身死,忒拜国王克瑞翁下令禁人收尸,违令者死。安提贡不顾禁令,收葬了哥哥,国王于是下令把她烧死。但是她死之后,和她订过婚的王子,即克瑞翁的儿子,也自杀了。(13)依黑格尔看,这里所揭露的是照顾国家安全的王法与亲属爱两种理想之间的冲突,这两种理想都是神圣的,正义的,但是处在当时那种冲突的情境里,却都是片面的,不正义的,国王因维持他的威权而剥夺死者应得到的葬礼,安提戈涅因顾全亲属爱而破坏王法,每一方面都把一种片面的理想推到极端,因而使它转变成为一种错误,所以互相否定,两败俱伤,冲突才得解除,又恢复到冲突以前的平衡。在这种冲突中遭到毁灭或损害的并不是那两种理想本身(王法和亲属爱此后仍然有效),而是企图片面地实现这些理想的人物。(14)

  从这些例子看,黑格尔的悲剧论还是从“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那个基本原则出发的。这个看法的合理内核是把悲剧看成一种矛盾由对立而统一的辩证过程,这就排斥了西方学者用命运来解释希腊悲剧的传统看法。命运还是一种神力。黑格尔明确地反对神力说,“如果把发号施令的权力归之于神,人的独立自足性就要受到损害,而人的独立自足性却已定为对于艺术理想是绝对必要的”(第二七八页)。由于他强调悲剧中冲突的双方都必代表有普遍性和理性的理想,他反对艺术表现“反面的。坏的,邪恶的力量”。他说,“如果内在的概念和目的本身已经是虚妄的,原来内在的丑在它的客观存在中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美”(第二七三页),他认为恶魔本身是“一种极端枯燥的人物”,不宜用作史诗或悲剧中的主角。密尔顿在《失乐园》里所描写的恶魔撒旦之所以动人,井非由于他的邪恶而是由于他显出高贵雄伟的品质,不是完全无理性的。

  黑格尔的悲剧论也暴露了他的全部哲学思想的妥协性。这在他对苏格拉底悲剧的看法中显得很突出。他对苏格拉底和判他死刑的雅典法庭各打五十大板,这就混淆了真是真非。苏格拉底既然是一个革新者,而“凡是开创新世界的英雄们”都应该遭受到毁灭,而这种毁灭都是罪有应得的。这就排斥了一切革命,要让一切反动的法律秩序维持下去,正是受到黑格尔的这种悲剧论的影响,拉萨尔写出了他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他也认为“革命的悲剧”都起于革命者的主观意图与现实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因而必以失败告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里都指出弗兰茨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还是没落的骑士阶级的代言人,而不是由于他”自以为是革命者”,这样就批判了“革命的悲剧”就是由于革命那种反动的谬论。(15)

  7.理想的人物性格

  理想的人物性格就是典型的人物性格。自在自为的人才能真正体现理念,所以黑格尔把人物性格看作“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第二九二页)。引起动作的是”一般世界情况”中流行的普遍力量或人生理想,黑格尔有时把这种普遍力量称之为“神”,也就是理念。这种普遍力量体现于具体人物的个性中就是“情致”,“神们变成了人的情致,而在具体活动状态中的情致就是人的性格”(第二九二页)。

  黑格尔认为艺术中理想的性格应有三大特征。首先是丰富性,黑格尔说:

  人不只具有一个神来形成他的情致;人的心胸是广大的,一个真正的人就同时具有许多神,许多神各代表一种力量,而人却把这些力量全包罗在他的心里,全体俄林波斯(希腊众神所居山,代表所有的神——引者注)都聚集在他的胸中。

  ——第二九三页

  黑格尔常举荷马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作为丰富性的范例。例如阿喀琉斯“一方面有年青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人的其它品质。荷马借种种不同的情境,把他的这种多方面的性格都揭示出来了”(第二九四页)。黑格尔还举出荷马所写的许多其他人物性格,替他们作了这样的总结: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第二九五页

  因为他要求性格的丰富性而反对抽象化,所以他推崇莎士比亚的丰富多采,不像莫里哀在他的喜剧里只突出地写出人物的某一种性格,如“悭吝”“伪善”之类。黑格尔这里所要区分的正是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里所强调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方式”两种创作方法的分别。其次,人物性格还须具有明确性,否则虽丰富而无重点,显不出主要的矛盾。多方面的性格中“应该有一个主要方面作为统治的方面”。例如莎士比亚所写的朱丽叶是“从许多关系的整体中显出她的性格,例如她对父母,保姆,巴里斯伯爵以及神父劳伦斯的关系。尽管有这些复杂的关系,她在每一种情境也只是一心一意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里,只有一种情感,即她的热烈的爱,渗透到而且支持起她整个的性格”(第二九六至二九七页)。第三,人物性格要有坚定性,即始终一贯地“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这种坚定性是与上文已提到的“独立自足性”密切联系着的。从这个标准出发,黑格尔痛斥“长久在德国统治着的那种感伤主义”。他认为歌德的“维特”就是一个“软弱的”性格,他特别反对反动的浪漫主义颓废倾向,替这派作家作了如下的描绘: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