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41)

  因而竭力怂恿满洲贵族决策南征,并且大谈其江南民风脆弱,不难平定。第

  三,事态的发展也为多尔衮等人决策提供了依据。自从五月间清军占领畿辅

  以来,除了在七月间发生过大顺军由山西反攻,占领井陉县城以外,南京的

  弘光政权龟缩于江淮以南,数十万大军割据自雄,鱼肉当地百姓,连大顺军

  西撤后归属未定的畿辅南部(约相当今河北省南部)、山东、河南都没有采

  取有力措施加以“收复”。这几个因素凑在一起,使多尔衮等清廷决策人认

  定没有必要承认南明弘光朝廷,干脆以清代明,走统一全国之路。

  七月二十八日,清摄政王多尔衮命弘光朝廷派来的副将何拱薇、参将陈

  万春带了一封信给史可法,全文如下:

  清摄政王致书于史老先生文几:予向在沈阳,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马。及入关

  破贼,与都人士相接,识介弟(指史可法堂弟史可程)于清班,曾托其手勒平安,权

  致衷绪,未审何时得达。比闻道路纷纷,多谓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

  《春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所以防乱臣贼子,法

  至严也。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平西王吴三

  桂介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宿好,弃近日之小嫌,爱整貔

  貅,驱除狗鼠。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帝、后谥号,卜葬山陵,悉如典礼。亲、郡王、

  将军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勋戚文武诸臣,咸在朝列,恩礼有加。耕市不惊,

  秋毫无犯。方拟秋高气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联兵河朔,陈师鞠旅,戮力同心,

  报乃君国之仇,彰我朝廷之德。岂意南州诸君子,苟安旦夕,弗审事机,聊慕虚名,

  顿忘实害,予甚惑之!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贼毁明朝

  之庙主,辱及先人。我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耻。孝子仁人,当如何

  感恩图报?兹乃乘逆寇稽诛,王师暂息,遂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揆诸情理,

  岂可谓平?将以为天堑不能飞渡,投鞭不足断流耶?夫闯贼但为明朝祟耳,未尝得罪

  于我国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伸大义。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俨为劲敌。

  予将简西行之锐,转旆东征;且拟释彼重诛,命为前导。夫以中华全力受制潢池,而

  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国,胜负之数,无待蓍龟矣。予闻君子爱人以德,细人则以姑息。

  诸君子果识时知命,笃念故主,厚爱贤王,宜劝令削号归藩,永绶福禄。朝廷当待以

  虞宾,统承礼物,带砺山河,位在诸王侯上,庶不负朝廷伸义讨贼、兴灭继绝之初心。

  ① 《清世祖实录》卷十六。

  ② 《国榷》卷一百三。

  至南州诸彦,翩然来仪,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在。惟执事实图利之。

  挽近士大夫好高树名义,而不顾国家之急,每有大事,辄同筑舍。昔宋人议论未定,

  兵已渡河,可为殷鉴。先生领袖名流,主持至计,必能深维终始,宁忍随俗浮沉?取

  舍从违,应早审定。兵行在即,可西可东。南国安危,在此一举。愿诸君子同以讨贼

  为心,毋贪一身瞬息之荣,而重故国无穷之祸,为乱臣贼子所窃笑,予实有厚望焉。

  记有之:为善人能受尽言。敬布腹心,伫闻明教。江天在望,延跂为劳。书不尽意。

  ①

  多尔衮的书信反映了清廷对南明政权态度的全方位转变,即自封正统,

  否认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要求它无条件投降。信中充满了恫吓之辞,甚至

  说什么“且拟释彼重诛,命为前导”,连抗清劲旅大顺军也被“借用”来作

  为迫胁手段,从另一方面看也反映了多尔衮自知兵力有限,以虚无飘渺的“联

  闯平南”壮大声势。按情理说,史可法阅读了多尔衮的来信,应当对清廷咄

  咄逼人的野心洞然于心,急讲自强之道。然而,他却依旧幻想通过和平谈判

  达到“联虏平寇”偏安江左的目的。他命进士黄日芳起草回信,黄日芳的答

  书原稿“词颇峻”。史可法审阅时惟恐触怒清廷,说:“不必口角也”,亲

  手“删润”定稿①。其全文如下: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南中

  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

  私交,《春秋》之义。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讽读再三,

  殷殷致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讨,为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

  安江左,顿亡君父之仇,故为殿下一详陈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

  舜之主也。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枢,救援无及,师次淮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