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幻纵览_郑军【完结】(322)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九章:未来学与科幻文学

第一节:什么是未来学

第二节:科幻小说与未来意识

第三节:今日中国与未来价值观

第一节:什么是未来学

和尚未成熟的科幻文学一样,未来学也是一问尚未成熟的科学。甚至经常被人怦击为非科学,伪科学。在科学体系里也缺乏自己的位置。不过,未来学却可以说是与科幻文学亲缘最近的一门学问。

未来学与科幻文学有着共同的始祖——乌托邦小说。《乌托邦》、《太阳城》、《回顾》等作品,既被看作未来学的先驱之作,也被看作科幻小说的重要渊源。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以理性态度展望未来的作品。它们既是文学作品,又有学术价值。

未来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就是科幻文学的一大宗师乔治威尔斯。早在1883年,17岁的威尔斯就写下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一文,表现出对未来的浓厚兴趣。1901年,就在他创作《时间机器》等几部科幻经典的同时,威尔斯写下了重要论文《机械及人类进步对人类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之展望》。这篇文章被看作未来学的开山之作。1902年1月24日,威尔斯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研究未来的科学。他认定,大多数人热爱过去,但未来正在被发现,人们日益把思想转向未来。威尔斯的后期作品文学色彩越来越淡化,但其中预言的准确性却越来越惊人(坦克、空军、核武器等)。在威尔斯事业的晚期,他基本放弃了科幻小说的写作,转而直接领导未来研究和从事社会政治活动。

另一位科幻宗师凡尔纳也经常被后世未来学家所诵扬,视为一代宗师。凡尔纳处于创作高峰的时候,就被同代人视为伟大的预言家。凡尔纳也十分认真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未来描写方面真实可信。凡尔纳对当时的许多科技发展都有自己的见解,比如重视飞机而反对飞艇,等等。这证明了他作为一个科学的预言家的能力。

英国科幻作家克拉克也是公认的未来学家之一。他曾经撰写过未来学专著:《未来的轮廓:探索可能的范围》。在这本书中,克拉克用大量实例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的科学家,认为他们甚至对本学科的预测都是相当肤浅可笑的。他认为,最好的预言家不是对某一学科知道得最多的人,而是把坚实的科学知识和真正灵活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的人。克拉克也提出了一些科学方面的具体预言,其中一个可能会惊人地准确——2004年,第一个克隆人将会出现。 另外,经常被未来学家引为同道的科幻作家还有阿西莫夫、奥尔迪斯(因其对海洋危机的预言)等人。

在西方的大中学校里,未来学被一些勇敢的教师引入课堂。有趣的是,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大量科幻小说被当作未来学教学的教材。同时,教师们也鼓励学生进行关于未来的构思创意。有时,教师甚至直接给出主题,要求学生写有情节的未来故事,比如生态灾难、海底移民、基因工程等等。这与科幻小说创作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了。

现在,无论大陆,还是港台地区。专业科幻报刊或者各类报刊中的科幻栏目,都同时刊载科幻小说和科学预测。其实,这个惯例最早出现于三十年代的英国。当时,英国科幻小说协会刚刚成立,其会刊便叫作《明天:未来杂志》。其主持人便是科幻宗师威尔斯。后来,这种编辑方法传播到美国,最终成为世界科幻出版编辑的通例。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眼花缭乱的变化发展推动了面向未来的科幻文学,同时也推动了未来学的诞生和成熟。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未来学和科幻文学几乎同时到达顶峰。可以说,在文学和科学两个不同领域内,科幻文学和未来学都是对社会疾速发展的反应。

二战以后,世界主要大国的政府,尤其是其军方,大量投资研究未来的动态,刺激了未来学的发展。民间未来学组织更是篷勃发展。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兰德公司、罗马俱乐部等组织,都是那个时代诞生的未来研究机构。由威尔斯开创的未来学理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甚至,未来学和科幻文学的当今境遇都是类似的。科幻文学至今没有被主流文学接纳。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顶峰后,整体上一直走下坡路。命运相仿,未来学到现在也是一门“在野”的学派。虽然在西方国家,许多大中学校将未来学作为选取修课。但在正统科学界,未来学的地位仍然不高。

传统科学将可检验性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而“未来”正是一个无法检验的研究对象。在笔者读大学的八十年代,未来学在大陆的媒体上和出版界曾经热闹一时。但在笔者试图为写本篇文章收购买资料时,却发现各大书店里已经没有未来学方面的出版物了。至于未来学的名家,现在仍然是托夫勒等老人在周游世界。说明这个“年轻”的学科还没有长大,就开始衰老。

到了七八十年代,凭借个人智慧,单打独斗式的未来学研究逐渐被专业化、系统化的大规模未来研究所取代,演变出了机构性的“科技预测”、市场预测、职业趋势预测等等。

宋健先生的这段话完全能够为科幻文学和未来学的关系作一总结:

“人类有理由为过去400年的科技成就和文明进步自豪。文学家们激扬文字,放歌而贺。未来学家以其非凡的想象力,畅想着瑰丽的未来。科幻作家创作了引人入胜的神奇故事。科学技术界也有人把酒临风,逐流舞墨,为作家们的畅想提供证据。文学艺术生动活泼地绍介科技成就,提高了人们的科技意识,功不可没。科学与艺术气质相通,矢志相同,从同源出发,各选隘路向高峰攀登。”《制造业与现代化》光明日报2002年9月26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