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幻纵览_郑军【完结】(378)

科学、未来、人类一体,这三者是近二百年来,科幻文学自发形成的“主旋律”。这三个主线与当今时代恰恰合拍。我们这个时代,正是科学技术日益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时代,正是社会变化逐渐加快,许多人觉得“赶不上车”的时代,正是全球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的一体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正是这种吻合,决定了科幻文学可能是最具时代特征和发展潜力的文学样式。

昨天晚上,我得到了本届年会到会人员的通讯录。我看了一下大家的工作单位,基本上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各高校的文学理论界、评论界的老师们。我希望各位今后能够把视线分一部分给科幻小说,提练它的精华并帮助它健康成长。更进一步的奢望,就是如果你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科幻文学确实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话,你们能够在课堂上,给未来的文学工作者们讲一讲它。美国有五百所大学开设科幻文学课程,在英国,研究科幻文学可以授与硕士学位。这虽然不是中国的现实,但却不是通过努力而不能实现的。

二是主流文学的作家们。我希望你们能够尝试一下科幻文学这种写作方式。在我国,早有老舍的《猫城记》、近有梁晓声的《浮城》、朱苏进的《绝望中诞生》、乔良的《末日之门》、王小波的《白银时代》,毕竟曾经有人作过尝试。三是来自各文学出版社、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们。我希望你们在选题时,能够把目光投向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科幻文学。在今天,科幻文学是鲜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佳的文学品种。科幻文学的社会价值一目了然,而无论是业已存在的专业科幻文学杂志,还是科幻文学作品集、长篇小说单行本,行销量均很令人满意。最后,还有来自各媒体的记者们,我希望你们把更多的笔墨投向科幻文学。中国的科幻文学不怕炒作,欢迎炒作。把新生事物推到大众面前是媒体的责任。一些新生事物有生命力,媒体离开了,它照样站得住。一些新生事物没有生命力,离开媒体的搀扶就瘫在地上。中国科幻文学肯定属于前者。二十年以后,今天为科幻文学作过宣传的媒体朋友们会发现,它的发展没有辜负你们的关注和笔墨。

最后,请允许我用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一句名言结束这次发言。阿西莫夫于三十年代开始创作科幻小说。那时,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幻小说还很粗糙。当时美国文学评论界曾有一句嘲讽的话:如果你想找最劣小说的范本,请到科幻小说中寻找。从那以后,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这块园地上创作了半个世纪,去世时,他亲眼看到了科幻小说为美国主流文化所接受,并在美国社会发展中起到日益深入的作用。他的名言如下:激励我去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希望有一天,人们要找最佳小说的范本时,会想到从科幻小说中去寻找!

谢谢大家!

2000年5月31日下午于浙江金华望江饭店会议厅。

郑军杂文集 科幻之花:毁灭科技,退回田园?

在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文学圈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与人们对于科学进步的普遍信念恰恰相反,他们竭力反对科学的进步,大肆谴责科学和技术,鼓吹回归古朴的美德和永恒的价值。(詹姆斯冈恩著,《科幻之路二卷》19页。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 如果一个执于这种观念的文人只写“现实主义”文学,面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个铁一般的现实,或许他只能写一些杂文来表达这些愤愤之情。但如果他是科幻作家,那么便可以在幻想天地里,虚构出成功的反朴归真之梦。本篇介绍的,就是这样一类科幻作品。它可以看作《科幻作品中生态主义者的悲剧性解析》一文的姐妹篇。那篇文章介绍的作品里,生态主义者都失败了。在本文中,他们至少在虚拟世界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幻想着人类总有一天彻底将科学技术连根拨除,这个念头过于大胆。所以,早期的一些科幻作者把科技的毁灭设定为某些事故:科学技术将崩溃于它发展到最尖端的时候。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作家福斯特一生只写过一篇科幻小说,名叫《大机器停止运转》,1909年发表于《牛津和剑桥评论》秋季号上。可谓这一主题的先驱。小说将背景放在未来某个不确定的年代。那时,地面上已经无法生存,人类只能戴着防毒面具才能上来。完全生活在地下的人们由一个无所不包的机器系统结成一体,没有国家、民族之别。人们住在完全一样的个人房间里, “北京和希伯来一样”。在统一的“大机器”的饲候下,人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通过类似电视电话的装置随意和千万里之外的人打交道,一个人可以认识几千人,但又从不面对面交往。生下的孩子都交有机器哺养,以致亲情淡漠。突然间,“大机器”慢慢停止转动,已经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人类无计可施,走向灭亡。

福斯特是标准的传统文人,对科学技术并不在行。小说里的技术描写只有轮廓,缺乏细节。不过这并不重要,“大机器”只是作为科学技术的象征出现在小说里。它的毁灭就是科学技术的毁灭。

在短篇科幻《极限原则》里,中国作者陈鹏让科学技术毁灭于更为具体的事故:未来某个时代,多达二百亿的人生活在地面上,生态环境已经无法支撑。人类政府试图建造一幢底面积数百平方公里,高达五百公里的巨型建筑来解决生存空间问题。科学家沃勒教授恰好发明了超级水泥“金刚一号”,可以支撑起如此重负。但它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测。后来,政府夺取这一发明,苍促让工程上马,但沃勒却没有进行劝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