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军事资料百科_随风落叶【完结】(131)

  公元453年,阿提拉病逝。匈奴内乱开始,同时异族奴隶纷纷起义,不同派系的贵族之间也为了争权夺利而激战不休,匈奴帝国终于因为汪达尔部落的入侵而灭亡,从历史的长河里永远的消失了。

  ==========================================================

  (1) 此处应为李广利,作者笔误。

  第一卷历史专区 晚清中国七十年:媚夷艳夷鄙夷仇夷

  更新时间:2006-8-8 21:07:00 本章字数:10551

  历史相关 晚清中国七十年:媚夷艳夷鄙夷仇夷

  自满清以来,中国被西方远远的抛在了身后。自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中国奋力追赶西方,途中屡有挫折,直到今天,生机勃发的中国经济才展示了中国正在和西方诸强的差距在渐渐缩小而不是扩大。

  但是,远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的战火已经向闭关锁国,狂妄自大的中国人显示了西方的强大和中国的虚弱。那么,为什么在足足七十年中,中国人居然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富国强兵的道路呢?为什么同时代的日本却能够维新崛起,成为不亚于西方列强的强国,进而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噩梦呢?这个问题非常沉重,也困扰了中国人很久。网上一些比较成功的架空历史小说中,都试图为当时的中国找到一条强国之路,但是这些道路都真正可行吗?

  以作者目前的笔力和历史素养,是不可能系统的回答这样一个庞大的问题的。在此处摘录一篇文章,从中或许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p.s. 强烈推荐正在撰写架空历史小说或者正准备撰写此类小说的作者看一下这篇文字。

  晚清中国七十年:媚夷艳夷鄙夷仇夷

  作者:周宁

  原文转自新浪文化频道

  晚清七十年,神州内乱外患,国人心目中的西方形象,人鬼难辨,或强盗行径犬羊心性,或政教修明人伦美善,乍明还暗。办洋务、通夷情,无诚意而有敌意;拒洋药、排洋教,分不清轻重缓急;朝野媚夷艳夷鄙夷仇夷,各走极端。晚清中国的西方形象,飘忽不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某种知识上的进步,如西学渐渐普及;但更多是充满猜疑的想象,异想天开的套话。观念是有惰性的,人们认识世界,往往不是出于所谓的客观实情,而是出于某些深植于社会文化无意识中的原型,例如那些关于远国绝域夷狄番鬼的传说,即使在洋货充斥市场、洋人杂处城乡、洋船洋炮打开国门后,在坊间朝廷,这些观念依旧流行……

  一

  1876年12月1日傍晚,郭嵩焘在上海虹口码头登上英国P&O公司的邮船Travancore号,于当晚12点准时启航。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的使西历程,从此开始了。

  郭嵩焘一行原计划乘法国轮船一个月以前启程,然推迟行期,是使团翻译马格里的主意。他坚持中国公使要搭乘英国轮船,别有一番用意。他在自己的旅行日记中解释道:搭乘英国轮船,从上海到南安普敦,沿途停靠的港口,如香港、新加坡、锡兰、亚丁、马耳他、直布罗陀,全是英国的殖民地。这样,中国使团每见到一块陆地,必见到英国国旗,得出的印象一定是,全世界都是大英帝国的,大英帝国就是全世界。

  全世界都是大英帝国的,大英帝国就是全世界,让一位出洋的天朝官员形成这种印象,马格里爵士可谓用心良苦。当年利玛窦到中国,发现中国人想象的中国非常大,几乎容不下世界,想象的世界又那么小,几乎容不下西方。如今马格里想让中国人发现,世界如此广大,七万里波涛,却不出英国,天下就是大英帝国,大英帝国就是天下。将祖国当作世界,是一种独特的帝国幻觉,不独中华帝国有,大英帝国也曾有,在当今的美国新帝国主义想象中同样有。问题是,不在于是否有这种心态或幻觉,而在于这种幻觉离现实有多远。

  大英帝国日不落,郭嵩焘的印象还真是这样。五十多天的航程中,郭嵩焘感慨良多,见过到过的英国殖民地,已经跨越了半个地球。世界广大、新奇不穷且不说,从上海到伦敦,凡西方人所在,政教修明,足够让人震惊。郭嵩焘将自己的旅行日记寄回国内,作《使西纪程》刻印,夸饰英国“政教修明”、“环海归心”,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在国人的心目中,西方蛮夷之地,西方人犬羊之性,原本无可同情,更不必说羡慕了。郭嵩焘受命出使英国,朝野便一片哗然。办夷务已是迫不得已,士人不屑;使夷邦更是奇耻大辱!朝中士林冷嘲热讽,竟传出这样的赠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家乡父老群情愤慨,几乎烧了长沙城里郭嵩焘家的房子。而郭嵩焘顶着压力出使,《使西纪程》又引起了更大麻烦。翰林院编修何金寿上书弹劾,朝廷下令毁版,不久郭嵩焘也被撤回,罪名是有伤国体,诸如天寒外出,披了洋人的外衣,冻死事小,失节事大;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致敬,有损天朝尊严;听音乐会,索取节目单看,仿效洋人。当然,还有一些小节,诸如让洋人画像,与洋人握手,带夫人出席洋人的宴会之类。

  郭嵩焘真正开罪国人的,不是小节行为,而是大胆议论。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伦敦与巴黎日记》等著述中,盛赞西方的民主制度、现代教育与科学,所谓“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在当时的中国,如果赞叹西方富甲天下,船坚炮利,尚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反感,因为夷人奇技淫巧,不足以动摇国人的文化自信,所谓“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而盛赞西方政教人心修明美善,就大逆不道了。华夏天下,礼教国家,是朝野人士惟一可以自恃自傲自卫自慰的,动摇了这一点,就动摇了国人的信念基础。但是,郭嵩焘的观点言论,恰好动摇了这一点,即中国处处不如人,从器物制度到学问人心。多年以后梁启超回忆起这段事时说:“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文明。嗳呦!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