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张之洞_唐浩明【完结】(3)

  祖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公元1837年出生在贵州贵阳,当时其父张瑛任贵州兴义和知府。张之洞少时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长大。其人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年方十一,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作《半山亭记》,名噪一进。此记全文,刻于安龙招堤畔之半山亭。十二岁在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回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名列榜首。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与贵州人李端棻同为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其间,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澄、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六君子”、“十朋”之称。

  张之洞自幼好学,才思敏捷,曾任山西巡抚,后调任湖广总督。那时候,江南人素来自夸江南地杰人灵,多山多水多秀才,有些瞧不起北方人。每当北方人到南方作官,他们总要想方设法出点难题,将他作弄一番。

  传说一年夏天,张之洞到江南某城巡察。当地大小官员出城迎接。这天正值五月十三关帝庙会,城里非常热闹,看戏的人挤了一庙院。张之洞也被请到庙院看戏,他刚坐下,还未来得及喝水,会首就来跪禀:“列位大人,台上还没贴对联,请张总爷快写一副吧!贴上好开戏啊。”说着把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端了上来,并把裁好折好限定字数的红纸放下,要求上下联各为十二个字。他们想给张之洞来个措手不及,跟他开个玩笑。这时,在场的文武官员和文人学士,一个个摇头晃脑,傲气十足。张之洞早就料到他们会有这一手。胸有成竹地拿起笔来,用目光扫了他们一眼,“唰唰唰”一挥而就。这副对联是: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这副对联,通过歌颂关公的英雄气慨,巧妙地回敬了那些盛气凌人的大小官员和文人学士。在场的人都被张之洞的才华和魄力惊呆了。个个点头称赞,再不敢小看他了。(摘自《应用写作》月刊1993年第2期《张之洞巧写戏台联》)

  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为任封疆大吏之始。以后政治态度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为战事的进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在广东筹建官办新式企业,设立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1889年,调湖广总督。以后十八年间,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外,一直久于此任。他将在广东向外国订购的机器移设湖北,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包括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力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1894~1895年署督两江时,仿德国营制,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筹练江南自强军,后又以之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为培养洋务人才,尤注重广办学校,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普通教育、师范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在举办洋务事业中,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

  1894年8月1日甲午中日战争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并想以“外洋为助”。他鉴于“倭势日强,必将深入”,建议“慎固津沽及盛京”。10月26日致电李鸿章,提出“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三项主张。10月底,日本军队强渡鸭绿江后,辽沈危急,张之洞再提出“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五事。11月2日,调署两江总督。11月7日,他在致李鸿章电中指出“无论或战或和,总非有船不行”。11月下旬,日军围困旅顺,张之洞先后致电李鸿章、李秉衡,要求急救旅顺,均无效。

  1895年初,日军进犯山东半岛,张之洞给山东巡抚李秉衡发急电,建议李“责成地方官多募民夫,迅速星夜多开壕堑,于要路多埋火药,作地雷”,以阻止日军进犯。并表示拟拨枪支弹药支援山东守军。在丁汝昌自杀殉国后,他曾建议将驻扎台湾的刘永福调来山东抗日,保卫烟台。当张之洞得悉清廷有割台海于日之说,于2月28日致电朝廷,沥陈利害,极力反对割台。并提出保台的“权宜救急之法”有二:一、向英国借巨款,“以台湾作保”,英必以军舰保卫台湾;二、除借巨款外,“许英在台湾开矿一、二十年”,对英有大益,必肯保台。3月29日,张之洞致电唐景崧,一方面鼓励御倭;一方面建议起用百战之将刘永福,同时致电刘永福,建议他“忍小任大,和衷共济,建立奇功”。《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于4月26日向清廷上奏,提出废约办法“惟有乞援强国一策”。5月20日,清廷谕令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唐景崧令陆续内渡”。张之洞认为“此时为台之计,只有凭台民为战守,早遣无用客勇,以免耗饷,禁运银钱内渡,以充军实”。24日,张之洞从唐景崧来电中得悉“日内台民即立为民主国”之事,27日上奏,认为台湾“现自改为民主之国,以后筹械等事,自未便再为接济,以免枝节”。6月3日,日军攻陷基隆港。5日,张之洞仍致电唐景崧,希望他激励士勇民众坚守台北府,并鼓励唐“自率大支亲兵,获饷械,择便利驻扎,或战、或攻、或守,相机因应,务取活便,方能得势。”可是唐景崧辜负了台湾人民的期望,7日乘船退回厦门。最后只剩刘永福在台湾领导军民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军。但是“饷械奇绌”,多次向张之洞求援,张之洞虽有饷械,却不敢接济,10月19日,刘永福战败,退归厦门。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