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夏商社会生活史_宋镇豪【完结】(113)

  长江下游地区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不久前出土了3件距今约4500年前的玉雕写实人像,其中完整的一件,方脸,长眼粗眉,蒜头鼻,两大耳穿孔,阔嘴,唇上留短髭,为成年男性形象②。(图41)最难能可贵的是,玉人再现了当时本地区先民的衣冠装束款式。从头衣看,玉人头戴圆形无沿扁平冠,冠周饰两排方格纹,冠顶中间有一三角形小尖顶。玉人脑后刻四条横线,恰掩遮了后部发式,似与冠饰有关。玉人两耳垂穿孔,颇令人联想到今日女性穿耳带坠的爱美打扮,似当时成年男性自有戴珥饰的俗尚。从体衣看,已开后世上衣下裤的先河。玉人上装正面为直领无纽对襟无袖开衫,后背为半开口式,较适合东南地区湿热气候。裤为有前后裆的穷裤。束有腰带。玉人跌足直立,两臂弯曲,十指张开置于胸前,腕部饰弦纹,似表示戴有镯饰。

  戴冠束腰带,原始社会晚期在东南地区较为流行。如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的11座墓葬,除1座被扰不明外,有9座均出有一种冠状玉饰,出土位置都在头骨一侧,体扁平,形如倒梯形,上端中间有一三角形小顶尖,下端作榫头状,钻有等距离小孔,似作嵌插固定于某类冠帽之用。其中5墓还出有一种山字形玉饰,出土时也均位于头骨上方,中间一叉稍短,上有直孔,插有一根长玉管,也是冠帽上的饰件。此外有4墓的头骨上方均发现4件一套的半圆形玉冠饰,呈等间距围成一圈,原先当是缀在冠帽上的。另外又发现了许多束于腰部的玉管、玉珠。还出有3件精巧的玉带钩,一端有系孔,另一端挖琢成弯钩状,长6~7、宽3~4、厚2~3厘米①,类似的玉带钧,在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淆文化墓地也有出土,形制稍小,也见于人骨架的腰部②。束腰带的装束尚可上溯到5000多年前,苏北邳县刘林大汶口文化遗址,曾发现一种腰带上的骨环,用长方形的骨料雕空而成③。可见在东南地区是有传统的。浙江慈湖良渚文化遗址还出有木屐两只。

  黄河中上游地区原始先民的衣着装束,不同于其他地区,自具特色。

  1988年甘肃玉门出土一件人形彩陶罐,作立人形,上身露体,但在胸肩处饰有一周方格纹彩绘,似肩套之形,掩着胸前一部,唯两乳外露,知此肩套起有美饰作用。下着前后开裆穷裤,裤体肥大。脚穿翘头靴。头顶作器口④。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晚期本地区先民的衣装形象。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文化类型墓葬,出有一件彩绘陶盆,内壁纹饰主题在表现集体舞蹈,以五人手拉手队列为组,共三组,舞人下腹一侧均有一道饰物⑤。或以为是一种独特的衣饰,后襟装饰着一条尾巴,其衣为长裙,垂及膝部⑥。但也有人认为是胯间的“生殖器官保护带”装束⑦。据同墓出有牛尾骨、纺轮、骨珠、穿孔蚌饰看,似前说较妥。大概这种衣装还有各类饰品,服于宗教活动的特殊场合,另有一番情趣。

  总而言之,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先民的衣着装束,已呈现出地区性、群体性、多样性的多元发展形态。黄河中上游地区出现的肩套、穷裤、长裙带尾襟、无沿圆帽、翘头靴等,较之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上衣下裤,衣有对襟无袖开衫,裤有腰带并以带钩相系,又有扁平冠、玉饰高冠和木屐,构成了各自的服饰特色。

  (二)发式头饰

  原始时期,先民发式或头部束发的饰件,每因地缘而形态各异。《淮南子·齐俗训》云:“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鬋首者,谓枲麻束发,一称椎髻,古训说:“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①,大概曾广泛流行于长江中游地区。西北地区羌人的括领,顾名思义,似指披发于后而额前截成弧线形发式。冠笄者,乃指中原地区束发施笄的成俗。鬋者,是指东南地区越人断发的发式。可知发式构成了不同民族服饰之俗的重要区别标志之一。

  唯成俗并非由来有之,也并非面目归一或一成不变。举凡长江中游的髽首,未必尽皆束带。如湖北钟祥六合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玉人头像,以戴一顶平顶角形压发冠,脑后露发作蝎尾形髻②,可视为髽首之一型。(图42)另外这一带新石器时代墓葬,还时有用作束发的骨锥、骨角笄出土。长江下游东南地区早先也未必流行断发,如浙江余姚何姆渡遗址,早期地层有出束发之骨笄,在晚期地层才几乎不见。常州圩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发现一青年女子,束发而并施五笄③。上海青浦崧泽遗址也有少量骨笄、骨簪出土④。及至良渚文化时期遗址,笄饰始不多见。从中揭示了东南地区发式的演变。

  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史前先民的发式,在考古材料中也有所见。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庙底沟类型彩陶瓶上的人头,发式是为披发,额部截留成弧线形短发。此类发式,又见诸寺沟石岭下类型红陶瓶上人头、天水柴家坪出土之陶塑人面,以及东乡东塬林家仰韶晚期彩陶人面纹和青海柳湾出土人头形彩陶壶①。一般认为,这种发式,后为殷周秦汉时期活动于该地区的羌族所沿习。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前额和两鬓作弧线形断发,后脑勺作平耳垂的整齐断披发,乃是生活在渭水上游一带庙底沟类型时期男子们的标准发式,而青壮年女子却比较流行编发或披发覆面。如大通上孙家寨出土彩绘陶盆上的舞人,脑后即挽成一辫。另外,一些属于半山马厂时期的陶塑或彩绘人面,大都绘作披发覆面形②。当然,本地区还有另一些束发形式,如甘肃礼县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陶塑,额前至脑后塑有半圈凸起的细泥带,带上刻节饰,似表现额上套串练以束披发的形象,其两耳垂又穿孔,可能还有戴珥饰的俗尚。在邻近的陕西临潼邓家庄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出有一件人像陶塑③,裸体,头戴一顶无沿圆帽,帽形鼓满,似皮毛制品,(图43)从其两鬓作平耳垂的整齐断披发看,与本地区的流行发式也是一致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