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平洋战争_[英]约翰·科斯特洛【完结】(123)

  卫腊戍的两个师的中国增援部队折进北部山区关口。当天晚上,最后一批散

  落的难民和英军后卫跨过阿瓦大桥,阿瓦大桥是宽阔的伊洛瓦底江上的一座

  大桥,位于曼德勒的南面。由于这座不少宝塔被炸弹炸坏了的城市已经丢给

  了敌人,斯利姆在午夜之前不久,下令点燃二月初就已放好的炸药:“一声

  巨响,这座桥在四月三十日二十三时五十分被炸掉,桥的中段完完整整地落

  入河中——既是一幅可悲的情景,也是一个信号:我们丢掉了缅甸。”

  盟军沿着弯弯曲曲的钦敦江流域向西北作令人难以忍受的撤退。一队队

  衣衫褴褛的难民,一辆辆燃料已耗光的卡车,经常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抛锚,

  这都阻碍了盟军的撤退,斯利姆的疲惫不堪的军队,不得不在敌机的持续不

  断的袭击下,在一百多英里的路途中进行顽强的后卫战。五月五日到达瑞琴,

  五天五夜的渡运将数以千计的军队和难民送到钦敦江的对岸,廓尔喀士兵则

  在阻击着日军的先头部队。五月十日,敌人突破了后卫,廓尔喀士兵沿着加

  列瓦峡谷撤退到丛林中去的时候,同敌人进行了最后的交火。现在,这支筋

  疲力竭的队伍沿着卡波溪谷逃却,前前后后有九十英里长。开始下头场季风

  雨,溪谷里雾气檬漾,地上泥泞不堪,毒蚊使这条“死亡溪谷”里缺乏奎宁

  药的士兵普遍染上疟疾。

  五月十六日,斯利姆的先遣纵队终于跚跚到达阿萨姆邦的达武镇。一万

  二千名士兵最后到达印度,结束了英国军事史上最长的撤退。在掩护九百英

  里撤退的时候,一万三千多名英国、印度、缅甸和廓尔喀士兵丧失了生命,

  七十五万以上的难民在撤退途中死去。

  尽管如此,亚历山大将军仍然可以报告:经过长途行军,他的军队的衣

  服虽然褴褛不堪,他们的面容十分憔悴,但仍有半数以上的士兵肩扛着武器,

  他们的战斗精神并没有垮掉。这归功于他和“ “比尔”·斯利姆沉着冷静的

  指挥,斯利姆的不屈不挠的军人作风使这场灾难没有变成全军覆没。经过整

  编和重新武装,这些军队很快就要参加保卫印度的战斗。亚历山大在一九四

  二年五月二十日交出指挥权的时候,满怀信心地保证:“我们当然要夺回缅

  甸,它是英帝国的一部分。”

  亚历山大和斯利姆将大部分英军撤出缅甸,几乎创造了一个奇迹,史迪

  威将军调来十万中国军队保卫印度的计划却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灾难。他让剩

  下的三个师从二百五十英里的铁路线上加速撤退的决定受到了挫折,罗卓英

  将军以枪口相威胁,强迫征用一部机车拉他自己逃跑。机车撞上前面的一列

  火车,阻塞了单轨铁道。“那个胖王八蛋,”他一面咒骂他的这个中国副手

  耽误了他的事情,一面企图集中足够的卡车将他的军队送过这段被阻塞的铁

  道,可是没有成功。罗斯福曾经答应向蒋介石提供一批飞机,开辟一条空中

  供应线并使之保持畅通。现在,第一批美国运输机当中的一架冒着日军猛烈

  的炮火,在瑞博简易机场着陆。“阿诺德将军派我们来把您接走,先生,”

  这架C—47 运输机的驾驶员报告。“醋性子乔”不愿要飞机,而是往北出发,

  企图赶在敌人的前面到达密支那。但是北进的道路被难民的牛车阻塞,而且

  他的车辆在崎岖的道路上不断地抛锚。

  到了五月五日,史迪咸意识到日军将要赶在他的前面到达密支那,于是

  决定步行撤往印度。带着二十头骡子,他们一行一百一十四人,包括一名美

  国浸礼会医生和十九名缅甸护士,五月七日动身,准备西渡钦敦江。他们在

  丛林中沿着大象的足迹行走了五天,以野草树时弥补于粮的不足,直到抵达

  霍马林。他们从霍马林乘筏顺溪而下,行完了这段路程的最后一部分。五月

  十三日,他们跨过宽阔的钦敦江——只比日军早到三十六小时,最后他们还

  要行军五十英里,翻过丛林密布的山峰,才能到达印度。

  五月十四日,这位六十岁的三星将军终于到达阿萨姆,他的不可屈服的

  意志力和厉害的舌头,使得他那一帮落伍者在这次长途跋涉的最艰苦阶段没

  有一个人掉队。史迪威坚韧不拔的英雄功绩使他出了名,但“醋性子乔”对

  盟军事业失败之惨不抱幻想。在他希望带出去的十万中国军队中,只有不足

  一万人最终到达印度。“我挨了一顿揍”,他在飞回重庆鼓励蒋介石将战争

  继续进行下去之前在新德里对记者说。“我们逃出了缅甸,丢尽了脸。我觉

  得我们应当找出造成这次失败的原因,然后回去将它收复。”

  第十四章隐秘的胜利

  四月是同盟国接连遭到军事失败的第四个月。丘吉尔所说的“一连串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