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_李开元【完结】(22)

  黄石公交付给张良的《太公兵法》,就是假托姜太公名义的古代兵书系列,至今流传于世的,有《黄石公三略》、《阴符经》和《六韬》。我通读三部太公书,感叹有加,张良后来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的智慧谋略,正是渊源于《太公兵法》。据说张良修得《太公兵法》以后,说与别人听,都没有反应,说与刘邦听,刘邦马上觉得好,当即一一实行。由不得张良感慨:“沛公殆天授。”从此不愿意离去。天授天授,上天所授与也。张良的聪明智慧,是上天所授;刘邦的英断决行,也是上天所授。上天又假手黄石公和《太公兵法》将二人连接在一起,打造出君主和帝师、主帅和谋臣的天作之合。

  我读《六韬》之《文韬·文师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武韬·发启篇》:“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大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年以前,我在考察刘邦集团的时候,曾经提出“共天下”的理念,即共同所有、公平分配天下权益的意识,是刘邦集团的原则和共识;刘邦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新建的西汉王朝之所以能够克服秦始皇的绝对专制皇权,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有限皇权,其思想根源就在这里。

  刘邦集团“共天下”的理念,是由张良提出来的。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决战陔下,张良正式向刘邦提出,只有君主能够与诸侯臣下“共天下”,才能上下内外协力,击败项羽,取得胜利。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与各国约定共同分配天下权益,终于集结诸侯国联军,一举击败项羽。当时我考察这段历史时,致力于共天下理念对汉王朝政权影响的追究,未遑探索共天下思想的来源。眼下如今,当我为黄石公赐书张良再次通读《太公兵法》时,意外寻迹到共天下理念的思想来源,释然之余,得到一种由人及书、由书及人、思想推动历史、历史启发思想的融通关联。

  信哉《太公兵法》,大哉共天下理念,其存在和影响,绵绵不绝于二千年后的今天。

  刘邦见秦始皇

  在秦末战国复活的大潮中,刘邦之所以不甘于为王,一心一意要做皇帝,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秦始皇是早就建树于他心中的偶像。他要像秦始皇一样君临天下,在万人观瞻的车马出行中体验人生的满足。

  在秦帝国时代,刘邦不过是区区泗水亭长,同帝国千万编户齐民、数以万计的小吏卒史一样默默无闻于世。秦始皇独尊于天下,他当然不曾知道刘邦是何许人也,刘邦的存在也不会对他有任何影响。不过,对于刘邦来说,他每天都生活在皇帝的威严权势之下,秦始皇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值得历史学家格外注意的是,刘邦曾经在咸阳目睹过秦始皇的丰采。这次偶然相遇,不仅给刘邦留下了永远不曾磨灭的印象,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将来的历史进程。

  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嫌咸阳人口多,宫殿小,于是大兴土木,在首都咸阳南郊修建阿房宫。阿房宫工程巨大,秦政府大规模征调帝国各地民工,到咸阳地区服徭役做工。依照秦政府的规定,年满十七岁的成年男子,都有为政府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兵役和劳役不分,每年在本县服役一月,算是常年有的徭役。除此之外,一生当中,还有一年在本郡本县服役,一年在外地服役,外地或在首都,或在边郡,或在他郡。这两年集中的徭役,算是一生中的大役,特别是一年的外役,背井离乡,最是沉重。泗水亭长刘季,始皇帝三十五年派上了到咸阳修建阿房宫的徭役,为期一年。因为是长期外役,同僚友好都来送别,纷纷赠送盘缠,惯例人人三百钱,萧何例外送了五百钱,就是这一次的事情。

  秦帝国时代,户籍制度严密,个人的迁移受到严格的限制,平民百姓的生活圈子,大都局限于出身所在的乡县,不得随意流动外出。楚国游侠时代,刘邦曾经到过魏国的外黄县,在名士张耳的门下住过几个月,入秦以来,没有远出过。这次咸阳之行,虽然是差事徭役,对刘邦来说,也是大开了眼界。沛县东去咸阳二千余里,走三川东海大道,出泗水入砀郡,横穿三川郡,由荥阳—成皋—洛阳一线西去,进入新安、渑池,过崤、函山间,由函谷关进入关中。这次旅行,以战国旧国论,由楚国出发,经过魏国、韩国到秦国,堪称是一次国际大旅行,沿途山川景色壮丽,各地风俗民情不同,处处使人感铭。帝国法制严密,交通整备,管理高效,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进入关中秦国本土以后,地势之形胜和经济之富庶,宫室建筑之辉煌壮丽,民风吏治之古朴清廉,更让关东乡县小民刘季感到耳目一新。

  关东六国人初次入秦的感受,荀子在论著《强国篇》中有生动的叙述。荀子说:“秦国四面有边关防守之险要,关中山林茂盛,河川纵横,原野谷地肥美,物产丰富,是天然形胜之国。入境观其风俗,百姓纯朴,声乐雅正,服饰素净,人人敬畏官府而顺从,保留着古代的民风。进入都邑官府,役吏严整肃然,人人恭俭敦敬,忠信尽职,毫无不良陋习,宛如古代的良吏。进入国都咸阳,士大夫忠于职守,出私门入公门,出公门归私门,不因私事行旁门他道,不拉帮结派,不朋党比周,办事为人无不明通而为公,可以说是古来的士风。观察秦国的朝廷,其朝议有序,听决百事无所滞留,运转井然宛若无治之治,真是古风的朝廷。可以说,秦四世取胜,并非一时侥幸,而是天时地利,政通人和之结果,是形势必然之定数也。”荀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12年,死于公元前238年,虽然比刘邦年纪大,因为高寿,与刘邦在同一天地下生活过近二十年。荀子出生于赵国,后来周游列国,在楚国的兰陵县(今山东苍山西南)做过县令。兰陵县在楚国的东海郡,离刘邦的生地沛县很近。因此,他们初入秦的感觉,不会相去太远,特别是荀子对秦国山川形胜和民风吏治的赞美,完全可以作为刘邦此次入秦的切身感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