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日本战国史_区胜【完结】(111)

  李德馨 首先质问日方大兵压境, 是不是要逼出一个城下之盟? 景辙玄苏 淡淡地道:“非也, 我们这可是为你们着想, 给你们留条后路罢了。 我们劳师动众地北上, 是为了和 大明 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 不料想你们的臣民不分青红皂白, 挡我们的去路, 因此造成许多令人困扰的遗憾事件。 在这里我要再次郑重要求, 让我们过去, 在你们还来得及后悔之前!”

  景辙玄苏 软硬兼施, 把朝鲜人当三岁顽童耍。 什么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前两天不是还要“伐”明来着吗? 难道日本人的外交政策变得那么快? 但日本人说的也是实情, 在身经百战, 武装到牙齿的日军面前, 朝鲜人的抵抗只能是螳臂挡车罢了。 如果朝鲜政府真的考虑议和, 不但不用再遭兵祸荼毒之苦, 说不定还能取得象对 大明 一样的附属国地位。

  景辙玄苏 大概不知道, 人世间还有“骨气”两字! 日本人一路上杀人如麻, 和朝鲜人早已有不共戴天之仇。 如此轻易的一句议和, 又怎能让以刚硬闻名的朝鲜人屈服? 李德馨 当即回应道:“我国事 大明 如父, 宁愿玉碎, 也不能让你们再前进一步了。 如果你们真的有意议和, 就请撤军回国, 再派使臣从水路前往 浙江 上岸。 我们或可考虑为你们和 大明 调停。”

  想不到朝鲜人如此冥顽不灵, 景辙玄苏 气得跳脚, 叫道:“我军字典里没有‘撤退’这个词! 如果你们决意找死, 那就没有什么和谈可言了!” 说罢调转船头就走。

  当然, 宣祖皇帝 是不肯玉碎的。 得知谈判破裂以后, 宣祖 立马就想动身北上。 平壤 的民众听说皇帝又要逃, 顿时鼓噪了起来。 之前, 朝鲜把住在 平壤城 和 附近一带的民众召集起来, 要求他们保卫陪都, 保皇家安全。 可是现在朝廷却要弃他们而去了。 不少民众拦道痛哭, 希望皇帝改变主意。 有些性格暴烈的竟然手持武器, 想逼 宣祖 留下, 幸亏被 柳成龙 等人当场抓住三个为首闹事的斩了, 暴民才四散逃开。

  6月11日, 宣祖 的车驾离开 平壤, 领议政 崔兴源, 右议政 俞泓, 大臣 郑澈 等随驾。 左议政 尹斗寿, 都元帅 金命元, 巡查使 李元翼 等则留下负责守卫 平壤。 此时在 平壤 的驻军约有1万, 与 小西行长 的军力相当。 但是 平壤城 城池宽阔, 城墙上要防卫的地方很多, 1万人又是远远不够的。

  尹斗寿, 金命元 和 李元翼 聚在一起商量, 与其消极死守, 等日军来攻, 不如主动出击, 打 小西行长 一个措手不及, 或能解 平壤 之危。 三人齐称妙计。

  6月11日深夜10点, 朝军开始悄悄渡河。 虽然由于指挥不当, 渡河花了大半夜的时间, 但朝军终于顺利摸到了 宗义智 大营外。 宗义智 做梦也想不到朝鲜人竟敢主动出击,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死伤数百人, 马也被朝军夺走300匹。 宗部 余众溃散到 小西行长 的大本营中。 朝军随后追杀, 但此时, 天已开始蒙蒙亮了。

  定下神来的日军借着晨光看清了敌人的攻势, 奋力反击, 终于击退了装备落后的朝军。 退下来的朝军赶到 大同江 边, 不禁都暗暗叫苦。 原来留在渡船上的艄公看见己军失利, 早就摇着船逃回北岸去了, 只留下南岸的朝军仍和日军奋力血战。 眼见己方伤亡越来越多, 而退路又被切断, 朝军余部只得且战且走, 向 大同江 上游撤退, 并从一个浅滩渡河, 逃回 平壤城。

  但如此一来, 日本人 也发现 大同江 多处水浅, 徒步即能渡江了。 这真是天不佑朝鲜啊。 虽然在此之前朝鲜官员纷纷到 檀君庙, 箕子庙 和 东明王庙 求雨。 (檀君, 神话中建立朝鲜的始祖, 相当于中华的 黄帝。 箕子, 殷商 皇族, 传说是 箕子朝鲜 的创始人。 东明王, 高句丽国 开国之主, 即最近热播韩剧《朱蒙》的主角。) 但这三人好像和龙王交情不深, 求了几天, 一滴雨也没下。 最后, 终于被日本人看破。

  日军即将渡河来攻, 守是守不住了。 尹斗寿, 金命元 和 李元翼 三人将城里的火炮和武器全部毁掉, 率军撤出了 平壤。 城中的男女百姓早就走得干干净净了, 朝军身后只留下一座空城。 但是, 不知是因为走得匆忙, 还是没有经验, 朝鲜人虽然把武器都毁了, 免其落入日军之手, 却忘了毁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 仓库里总计约7000吨的粮食! 这批粮食, 可够 小西行长 全军吃好几个月的了。 (李舜臣 在海上拼死拼活, 好容易截下来一点日军补给, 但都被这批无能的官吏加倍还回去了。)

  14日, 日军渡过 大同江, 来到 平壤城 外。 只见城门大开, 城内别说守军, 连百姓也不见一个。 空城计? 狐疑不定的 小西行长 和 宗义智 爬上 平壤 附近的一座山头, 向城内观望, 才确定了没有伏兵。 日军随即一拥进城。

  至此, 朝鲜三大都城: 汉城, 开城 和 平壤 全部沦陷。

  却说 宣祖 一行仓惶北遁, 于13日抵达 宁边。 一路上作乱的民众蜂起, 抢掠了皇帝一行的粮草和车仗, 幸得圣躬无恙。 历经艰辛的 宣祖 想死的心都有了, 对臣下说宁愿放弃朝鲜, 渡过鸭绿江, 托庇于 辽东军, 老死在异乡算了, 也不愿受日本人的这般折辱。 柳成龙 等大臣极力反对渡江, 都说一旦渡江, 大家就变成了流亡政府, 在 大明 眼里 宣祖 将不如一条丧家之犬, 此后复国就无望了。 宣祖 这才打消了逃入 大明 的念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