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宫疑案正解_阎崇年【完结】(29)

  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乾隆出生之谜》和高阳《清朝的皇帝》书文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而《实录》、《玉牒》的钮祜禄氏是经过篡改的。因为李金桂“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于是乾隆之母便成为钮祜禄氏。

  庄练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一书中说:“冒鹤亭因为曾在热河都统署中作幕宾之故,得闻热河行宫中所传述之乾隆帝出生祕辛如此,实在大可以发正史之隐讳。”庄练先生提出了三条史料作为热河行宫女子李氏在马厩产下乾隆帝的旁证:

  其一,《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四七有一条记载:“康熙五十年七月,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赴热河请安。”庄练认为:“康熙在这年四月由北京遄往热河行宫,胤禛并未随行,显然无意使之参加秋狩。然而当七月盛暑之时,胤禛却专程由北京遄往热河‘请安’,若不是有极重大的事情需要请命皇帝,应该没有专程前往‘请安’的必要。所以,所谓请安云云,实际上正是官书记载的文饰之词。因为以时间推算,乾隆帝之生母此时正大腹便便,临产在即,康熙帝为了要确定雍正即为蓝田种玉之人,自必须在发现之后召讯胤禛面质此事,否则胤禛何以在此时恰有此请安之举,在时间上如此巧合呢?”庄练认定“《清圣祖实录》中的这一条记载,殊可为冒鹤亭的说法提供有力之旁证”。

  其二,庄练举出,“乾隆时曾官御史的管世铭”在其《韫山堂诗集》“扈跸秋狩纪事诗”中有:“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下面注释云:“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日驻临。”庄练认为,此为冒鹤亭说法之证。

  其三,庄练最后一条证据是清代官修的《热河志》中专门将“草房”记入狮子园中。他认为:清代官修的《热河志》记载,热河行宫有狮子园,乃是康熙时御赐雍正所居之别馆,园中有一处房屋,名为“草房”。为什么要将这一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房”列入狮子园里房屋记载之内呢?显然,此一草房,正是冒鹤亭所说,当年诞生乾隆帝的“草厩”。

  其实,“草房”虽朴陋,却很有来历。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临幸山庄、重游狮子园时曾赋“草房”诗一首,在“山房昔以草名之,缀景惟期情性怡”下自注云:“园中山房一区,皇考昔以‘草房’额之”。由此可见,“草房”的匾额系雍正皇帝御题。

  乾隆帝即位后,于乾隆六年(1741年)秋狝时,曾去狮子园一游。此后,便把这座园子赐给了他的弟弟果亲王弘曕。因此,有20余年的光景乾隆帝未去过狮子园,自然,也未再光顾过“草房”。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曕故世,乾隆皇帝再到狮子园的时候,发现这里已是“墙里收燕麦,阶前长兔葵”,一片萧瑟颓废之状了,想到此处是旧日皇父所兴,又是自己幼时问安读书之处,不可任其荒落无存,于是命奉宸苑重事修葺。翌年秋,包括“草房”在内的狮子园整修一新,乾隆帝曾来游观,并在“草房”小坐,写诗一首,题目就是《草堂》,其最后两句云“小坐旋言去,惟留五字吟”。此后乾隆皇帝每年进驻山庄后十余日,即乘骑前往狮子园游览,每去必往“草房”小憩,并赋诗以志其事,而诗题皆为“草房”二字。乾隆帝一生留下的“草房”诗有数十首之多,对某一处景点题咏如此之多,实所罕见。在这些诗作中乾隆帝反复阐述了这样一个想法:皇父之所以在山岩之上建三间茅屋,并以“草房”额之,不外“缀景”和“示俭”两种意义。后者如:

  岩屋三间号草房,朴敦俭示训垂长。

  偶来却愧茨茅者,岚霭情斯纳景光。

  总之,雍正帝在狮子园留下的三间草房,确实给后人留下悬念。《热河志》把“草房”列入狮子园房屋的记载中,虽说可疑,但无实据。把“草房”附会成当年乾隆帝诞生的“草厩”,多为臆想,证据不足。

  若说乾隆帝生在避暑山庄,他的生日就成了问题;若说乾隆帝生母由李氏窜改为钮祜禄氏,《玉牒》又岂能伪造?冒鹤亭的说法,并经庄练、高阳考证出的结论——乾隆帝生母并非钮祜禄氏,而是热河行宫宫女李氏——根据似嫌不足,目前难以成立。但他们从乾隆帝生母出身寒微着眼,提出了诸多创见,对深入了解乾隆帝生母疑案可供思考。

  那么,官书是怎样记载的呢?

  二、官书记载

  乾隆帝的生母究竟是谁?首先应当查《玉牒》和《实录》的记载。

  其一,《玉牒》记载。《玉牒》就是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所记,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玉牒》的纂修有严密的制度。清朝皇家,分为“宗室”和“觉罗”两支。“宗室”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俗称“黄带子”;“觉罗”即塔克世的伯叔兄弟旁系子孙,俗称“红带子”。无论宗室还是觉罗,一旦生有子女,三月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要写明其子女出生的年月日时,生母是嫡是庶,姓氏为何,宗室入黄册,觉罗入红册。如迟误不报,或报不以实者,要治罪。每过十年,经宗人府题请,由宗令、宗正,及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等充当正副总裁官,把黄册、红册所载的子女资料汇入《玉牒》。如有歧义,要由皇帝作裁断。《玉牒》修成,经皇帝审阅后,缮写两部,分别收藏于京师皇史宬和盛京故宫,其底本仍装帧成帙,由宗人府保存备案。现在可以查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