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十二帝疑案_阎崇年【完结】(31)

  第三个例子,《归云室见闻杂记》记载:说乾隆出巡,他喜欢坐一种骡子拉的小轿车,既轻便又迅速,每十里地换一个骡子,因为它快,和珅是侍卫,就跟着这小骡车跑。这路上,乾隆就看着小侍卫跟着跑很热情,

  就问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他说我叫和珅。

  念过书没有?

  和珅说念过。

  下过场没有?考试过没有?

  参加过顺天府的乡试。

  考得怎么样?

  没考中。

  那你那场考题是什么?他说是什么考题?你还记得不?

  他说我记得。

  那你背我听听?

  从头到尾就背下来了。乾隆说你这个考题,作的文章应该是考中了。夸奖了几句,乾隆对和珅就格外地加以注意。

  我上面讲那三个小的故事,我们没有必要考证,是不是确有其事?什么时候有这事?不需要考证。但是说明一个问题,这是和珅发迹的一个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是第一,出身满洲,聪明机敏。但这只是起点,还有后来的发展。

  第二,做事干练,精于权术。和珅这个人聪明能干,我看了朝鲜人的记载,英国人的记载,都说和珅办事很得体,很谦和,处理问题又很果断。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乾隆的时候在西藏那儿有个战争,就是反击廓尔喀侵略的战争,廓尔喀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军报往来频繁,乾隆的谕旨也一次一次地下达,乾隆自己会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等。所以乾隆发的这个谕旨对达赖喇嘛就用藏文,对蒙古的一些大员就用蒙古文,对蒙古族的大员用蒙古文,对藏族的大员用藏文,对汉族的大员用汉文等等。军令下去之后,有些人懂藏文的不懂蒙古文,懂蒙古文的不懂藏文。但是和珅汉文、满文蒙文、藏文都懂,起草谕旨的时候,和珅文字都行,需要把谕旨用不同语言下达的时候和珅都能翻译。乾隆说,说大臣当中几种语言都能够通达的就是和珅,这样就得到了乾隆的赏识。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就是当时的大学士云贵总督叫李侍尧,他有别人告发的贪污,乾隆就派和珅到云南去查这个案子,李侍尧大学士兼云贵总督,听说和珅要来查案子,事先做了周密准备,也准备隆重地接待他,和珅到了云南之后,没有见李侍尧,先把李侍尧的管家抓了,抓完了以后就从这儿找口供,一下就把李侍尧贪污的底子罪状就摸了,李侍尧在铁证面前不得不认罪,这件事情从开始到最后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大学士云贵总督给扳倒,事情做得很干练也很漂亮,得到乾隆的赏识,案子完了,乾隆就让他做户部尚书,这是一面,还有一面,对和珅不利的事情,有一个一个官员就告发说这个和珅他家里有个人叫刘全,这个人是贪赃枉法,准备正式向朝廷来告发,和珅有耳目,他知道这个事情之后,提前先从乾隆那儿做了底,最后查的结果没有查实,告发这个官员反倒受到处分,还有一个官员告发山东的一个大员有问题,和珅事先也得到了消息,事先通知这个山东的大员,不是府库亏空嘛,借银子都给你摆好了,一查银子一两不少,弹劾的那个官员反倒受了处分,和珅呢用了很多的手段,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第二。

  第三:联姻皇室,投上所好。这应该是乾隆发迹一个关键因素,乾隆65岁得了一个小千金,皇十公主就是第十个公主,爱如掌上明珠,65岁得的宝贝闺女。而且这个闺女长得特别像乾隆,乾隆说:你呀,就是个女儿,你要是个男孩子,我一定立你做皇太子,将来让你继位,乾隆把这个掌上明珠,皇十公主支配给和珅的儿子,和珅的儿子,乾隆给起的名字叫丰绅殷德,这个事情不得了,和珅原来和乾隆是主奴关系,君臣关系,这一下子就变成了儿女亲家关系,乾隆就变成了和珅的保护伞。仅有这点也还不够,和珅善于投上所好,乾隆皇十公主14岁正式下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送贺礼的,送彩礼的,长队不止千人。领班军机大臣阿桂德高望重,也给新婚的公主去送去贵重的礼品,其他人巴结那就不在话下了,和珅和乾隆结成儿女亲家,又投乾隆之所好。

  第一:大家知道好作诗,一生作了四万多首诗,乾隆说他每天吃了晚饭之后,他就琢磨这诗作诗。和珅知道乾隆喜欢诗,他自己也学诗,写诗。和珅的诗写得还可以,否则你不能和乾隆交流,不能和乾隆对话。他和乾隆和诗,乾隆作一句,他和一句,和乾隆论诗品画。

  第二:乾隆喜欢书法,这个大家都知道,到处题字。乾隆的字写得不错,和珅就练字、练书法,而且学了乾隆字来练,他写那字酷似乾隆的字,可以乱真,有一些乾隆题的匾额就由和珅代笔。现在咱们第一历史档案馆,还留下了和珅的笔记,和乾隆那个字几乎是难分难辩。

  第三:乾隆崇奉佛教喇嘛教。乾隆自己的画像,还有佛装的相,乾隆对佛教经典很有研究,把乾隆下命令把藏文的大藏经,汉文的大藏经翻译成满文大藏经,正式刻印出版。和珅也研究佛家经典,有一本书记载,说和珅和乾隆修持密宗,这点也是很重要的。

  第四:和珅满足乾隆的奢望,乾隆岁数大之后,好享受,讲排场。八十岁的生日时候过万寿节,六下江南。六下江南修的行宫三十座,过大寿的时候从西直门到颐和园沿街两头张灯结彩。要花钱,这钱那来?和珅兼户部尚书得找钱,通过各种手段敛钱,两淮的盐乡要贡献,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要进献,三品以上官员要进献,还发明一个办法叫“议罪银”,官得罪了,罚钱,以钱来代刑。少则几千两银子,多则几十万两银子,通过各种渠道把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到北京,不通过户部的库,到了内务府,直接为乾隆支配,满足乾隆豪奢浮华的生活,乾隆是很喜欢和珅的,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