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十二帝疑案_阎崇年【完结】(39)

  王鼎支持林则徐,不同意罢林则徐的官,建议道光皇帝要重用林则徐,道光不听,那王鼎怎么办呢?我给你提意见你又不听,奏章你又不同意,用尸谏,“王鼎尸谏”,来用自杀来向皇帝建议劝说皇帝,来坚持反对英国的侵略,《清史稿·王鼎传》做了记载,他写好了奏章,装在衣服里边,把他的门关上自杀了,上吊自杀了,想用这个来唤起道光皇帝的注意,来坚持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我们可以想一想,我说王鼎和穆彰阿都是当朝的军机大臣和大学士,他们是道光皇帝的两面镜子,照出什么呢,从这个镜子里照出君子消沉,小人猖獗,道光皇帝在英国军舰炮打中国大门的时候,把林则徐罢官了,把林则徐遣送到新疆,这使我联想到一件事情,就是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兵攻打北京,兵临城下,当时的兵部尚书是袁崇焕,崇祯皇帝下令,要袁崇焕到皇城议军饷,不让袁崇焕进城,怎么办?袁崇焕坐在筐里头,用绳吊到城上,这么进的皇宫。进去之后,崇祯皇帝就把袁崇焕下了锦衣卫狱,第二年就杀了,有人评论说,说崇祯皇帝这是自毁长城,我们联想一下,英国殖民者炮打广州大门的时候,叩打中国国门的时候,道光皇帝把林则徐罢官遣送也是自毁长城,所以,我个人认为,禁烟运动的失败,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的责任不是穆彰阿,而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是清朝有史以来最为庸暗的一个皇帝。尽管他很俭朴传说他穿着带补丁的裤子,这当然也难能可贵了,大臣们也随着他膝盖上也绑上这么一个破绸子裤子补一个,装俭朴,这当然比奢侈好了,但是你道光作为大清帝国的皇帝,作为一代君主,作为当时的政治家,在重大历史问题上,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问题上,你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还是退在时代潮流的后面?当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诱发了“三藩之乱”。有的大臣就说,要把提议撤藩的大臣惩办,康熙怎么回答,康熙说我支持他,这是我的意思,康熙没有惩办主张撤藩大臣,而是下令平叛,八年战争消平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统一。

  道光皇帝没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萨尔浒之战”的一种勇气,也没有清太宗皇太极当年“松锦之战”的一种谋略,更没有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那种胸怀,所以我认为,鸦片战争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责任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名字应当钉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让那些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者鉴。

  清十二帝疑案(十五)咸丰(上) 

  内容简介:

  一位在位只有11年的平庸皇帝,却改变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一位懦弱无能的皇子,却能够在皇位竞争中脱颖而出,君临天下。面对内忧外患,他理应救国于危难,却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之时,逃之夭夭,弃国门于不顾。北京城因此而生灵涂炭,圆明园因此而大火熊熊。花天酒地、放荡享乐的咸丰临终之前,却因后事处理不当,导致慈禧控制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讲述这位弃江山社稷于不顾的渎职皇帝咸丰。

  (全文)

  今天讲咸丰,咸丰皇帝名奕詝,20岁登极,在位11年,31岁病死,咸丰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的儿子同治是个独生子,同治又没有儿子,所以以后,就没有秘密立储的问题。咸丰20岁继位,年龄算不算小?就看怎么比了,大家知道顺治6岁登极,14岁亲政,亲政之后就处理了睿亲王多尔衮这件大的事情。康熙8岁继位,14岁亲政,刚亲政不久,就智擒鳌拜,康熙18岁的时候,下了一个诏令,就是满洲王公贵族要学习骑射,学习文化。康熙20岁时候,亲自主持平定三藩之乱,这个仗结束的时候他才28岁,接着统一台湾,反击沙俄侵略,两次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并且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个时候的年龄和咸丰大体相当。所以说咸丰20岁继位,在位11年,死的时候31岁,应当说不算小了。但是,咸丰在位的11年,怎么来评说,我想借用陆游的一首词叫《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我就想借用陆游《钗头凤》这三个“错”字,错、错、错,来论说咸丰这11年的皇帝生涯,咸丰做了11年皇帝,我给他概括了三个字叫做错、错、错。

  现在我说咸丰的第一个错,就是错坐了皇帝宝座。他的父亲道光,道光有9个儿子,大阿哥奕纬,二阿哥奕纲,三阿哥奕继,四阿哥奕詝,就是咸丰,五阿哥叫奕誴,六阿哥叫奕訢,七阿哥叫奕譞,八阿哥叫奕詥,九阿哥叫奕璤,道光这9个儿子让哪个儿子继承皇位?到了道光26年,这一年他65岁,年纪也老了,身体又不好,考虑秘密立储的问题,这个时候,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都死了,四阿哥就是奕詝,年龄最长,五阿哥奕誴过继出去了,过继给醇亲王,绵恺。六阿哥就是奕訢。奕詝这一年是16岁,奕訢比他小1岁15岁,七阿哥奕譞7岁,八阿哥奕詥3岁,九阿哥奕譓2岁,所以可以考虑皇太子的实际上只有两个字,就是奕詝和奕訢。事情又有一点特殊,奕詝的母亲很受道光皇帝的宠爱,但是她死的比较早。33岁,奕詝母亲死的,这一年他才10岁,虚岁10岁,谁抚养照顾他呢?由静贵妃,就是奕訢的母亲来照顾他,所以奕詝视静贵妃如同生母,视奕訢如同胞弟,奕詝和奕訢关系都很好,这就更增加了道光选择皇储的困难。道光26年,要准备立储了,在奕詝和奕訢,这两个儿子之间选择哪个,犹豫不定,这个时候,野史笔记传闻就沸沸扬扬。大概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怀念皇后,欲立奕詝,因为奕詝的母亲死的比较早,《清宫词》说她死的时候暴死,有一些事情是秘不可宣的,就死得有点蹊跷,可能道光有对不住奕詝母亲的地方,所以他怀念奕詝的母亲,施恩妻子就想要立奕詝做皇帝,就是咸丰,就想立奕詝就是咸丰做皇太子,这是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就是初定奕訢,后定奕詝,就道光在写秘密立储的时候,奕訢的“訢”字,最后一笔是一长竖,奕詝那个“詝”字,最后一笔是一短竖一勾,传说在写字的时候,太监就远远窥视到,见底下那笔很长,就传出去了,要立奕訢,道光听说之后就很不高兴,就改了,改成立奕詝,第三种说法,就是“帝”,皇帝的“帝”,帝定奕詝,天定奕詝,就是道光病重了,临危的时候,就招六阿哥奕訢,去临终交代事情,恰好奕訢这时候没在,奕詝就去了,去了之后就说我要立皇太子,说了一半就昏过去了,奕詝就说,我父亲说要立我做皇太子,他就登位就成了皇帝了,这是三种野史传说,我想靠不住,因为道光临终立遗嘱的时候,他正式有书面的,不会这么仓促脱口说一句的。那么怎么立的?奕詝和奕訢因为只差一岁,都在上书房读书,小时候骑马的时候摔了,把腿摔折了,经过这御医骨科把腿治好了,但是落了一个残疾,所以奕詝是个瘸子,奕詝还得过天花,脸上还有麻子,功课又不如奕訢好,奕訢功课比较好,骑射刀枪功夫都好,能文能武,道光怎么选择?他就考虑是不是立奕詝,考虑奕詝拿不定主意,就要考一考他,就通知他们在南苑骑射,奕詝的老师叫杜受田,奕訢的老师叫卓秉恬,他们的老师都分别给自己的弟子出了主意,到时候,就到了南苑了,大家知道,奕訢的骑射功夫很好,刀法枪法都很好,所以,奕訢就按照他老师的指示就发挥他自己所长,射猎,射的鹿和其他东西很多,提着收获品去见他父亲,他父亲很高兴,这孩子很有本事,就考虑是不是立奕訢。这时候就看奕詝,就是咸丰,咸丰是按照他老师的教导,也不上马,也不射,见他父亲的时候两手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他父亲就很纳闷,你怎么回事?今天都要骑马射猎你怎么一无所获,他就跪到地下,他说父皇教导我,要仁爱,现在是春天了,母的牲畜正是怀孕的时候,我要把它射死了,连它的没有出生的幼畜也射死了,这是不仁,我不忍心这么做,所以一箭没有射。这个事情《清史稿·杜受田传》做了记载,应当是可信的,有人把它概括叫做“藏拙示仁”,把自己的短处藏起来,来表示自己仁爱的那个“仁”,道光很高兴,觉得奕詝很符合儒家这个“仁”的思想,但是他还要再测一次。再测一次,这两个孩子又找到老师了,老师又分别给他们出主意,有一天道光就在他寝宫里面召见这个孩子,先召见了六阿哥就是奕訢,问他说,我呀身体不好,又有病,可能不久于人世了,这个国家怎么治理呀?奕訢口才很好,就滔滔不绝讲治国的方略,他父亲很高兴,说这个孩子有大出息,说你退出吧。这个时候奕詝就是咸丰进来了,进来的时候,他有按照他的老师杜受田的指导,他老师就说:论口才你比不上六阿哥,你要藏拙,怎么藏拙呢?按照他老师的指示进了门之后就给他爸爸跪下了,他爸爸把刚才那个话又说了一遍,问他的治国的方略,他就跪在地下磕头痛哭流涕,一句话不说,他父亲说,我问你话你怎么不说,我呀就希望父亲健康长寿不会有其它事情,我就要孝顺父亲,他父亲很感动,你看这孩子又仁又孝,这个典故,有人给概括一下,叫“藏拙示孝”,这个故事是野史记载,正史没有记载,但是这两个故事和前头的三个传说,我想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咸丰和奕訢,他们两个之间应当立奕訢,不应当立咸丰,就是不应该立奕詝,但是因为奕詝,就是咸丰,他老师教导他一个办法,“藏拙示仁”,又“藏拙示孝”,在“仁”和“孝”这两个字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所以道光就选择奕詝也就是咸丰做皇太子,咸丰做皇帝,错不错在他自己,错错在道光,道光在选皇太子的时候,德才两个条件,没有考虑德才兼备,只考虑到了德而没考虑了才,实际上咸丰后来在德的问题上做的也是很不够的,我后面还要讲,就说道光选皇太子的时候,应当说选错了,责任在道光,但是我们今天讲咸丰,所以我说咸丰错坐了皇帝的宝座。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