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十二帝疑案_阎崇年【完结】(54)

  第三,慈禧改变幼帝大臣辅政的祖制,第一个幼帝是顺治,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两位亲王辅政,叫“辅政王”,后来改名叫“摄政王”,第二个幼帝是康熙,8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大臣辅政。咸丰死了之后,同治6岁,遗命八大臣,就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端华的弟弟大学士肃顺,还有御前大臣额驸景寿,还有四位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位顾命大臣,也叫赞襄政务大臣辅政。后来发生“辛酉政变”,“辛酉政变”之后,还是恭亲王奕訢,做议政王辅政,但是,到了光绪的时候,4岁做皇帝,没有亲王,也没有大臣辅政,权力完全抓到皇太后手里。这是慈禧对清朝幼帝王大臣辅政的一个重大的改制。这三条就把皇位继承制度做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慈禧宣布这个消息之后,29个大臣没有一个提出异议的,事情就这么定了。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慈禧一言定大统。

  下面我讲第二个部分,就是光绪皇帝的少帝生活,少年天子生活,光绪皇帝的少帝生活。初五同治死了,夜里头把手续都办完了,初六就把4岁的光绪在家里面哭哭啼啼的声中,用个小轿抬到了皇宫,抬到了养心殿,先到西暖阁,向两宫皇太后跪拜行了大礼。然后又到东暖阁,到同治的遗体的旁边,叩拜祭奠,然后“剪发成服”,继了皇帝位。光绪做皇帝4岁,实际上3周岁多一点,这么点一个小孩抱到皇宫里头怎么办?他哭啊,没有亲人,就得找他爸爸,把醇亲王奕譞叫到皇宫里头,醇亲王奕譞这个人,很有城府。

  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他上《豫杜妄论》密书,秘密的这么一个奏书,上给慈禧,上给两宫太后,为什么上了这个奏书?这里头有个历史典故,是明朝正德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死了之后没有儿子,让他堂弟,就是嘉靖帝朱厚熜继承皇位。他这个弟弟当时在哪儿呢?在湖北的安陆,明朝的规定,王不能在北京,都要分在外地,清朝不,清朝王府就在北京,就把他接到北京来,就继承了皇位。继承皇位之后,就发生一个争议,叫“大礼仪”,就是嘉靖称他这个父亲叫什么?继承那个父亲叫什么?这不有个礼仪问题吗?朝廷官员分为两派:一派说,你亲生的父亲叫“本生父”,亲生了你,本生父。继承那个父亲,叫“皇伯父”。另一些大臣不干,说不能这样子,你已经过继过去了。嘉靖很拧,就是要称我的父亲是“本生父”。这一来事情就闹大了,何孟春等135个大臣,到金水桥的南面跪着哭,叫“憾门大哭,声震阙廷”,就是声震庙堂,憾门大哭。声震殿堂,哭了两个时辰,嘉靖火了,让他们退,不退,就把编修王相等大约有180人,拉到午门前廷杖,因为打伤致病,死了17个人,大臣廷杖打死17个人,这是轰动朝野的叫做“大礼仪”的案子。醇亲王奕譞他知道历史,将来这个事情怎么办,怎么称呼,所以他预先写了一个叫《豫杜妄论》书,明朝这个“大礼仪”这个案子重演。果然,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官员叫吴大徵就提出这个问题。慈禧就把醇亲王奕譞这个秘密的奏书拿出来了,做回应,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是奕譞的第一件事情。

  奕譞第二件事情,请求免去一切职务。奕譞职务很多,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御前领侍卫内大臣等等。他儿子做了皇帝了,他就请求免去这些职务。慈禧不同意,他再申请,同意了,就是把醇亲王奕譞所有的职务都免了,就是保留了一条,就是亲王双俸,就是加一倍,双倍的俸禄,这个倒不过分。就负责一个事情,在毓庆宫照顾他的儿子光绪皇帝读书,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的闲话。

  第三严于律己,奕譞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小心翼翼,夜夜乾乾翼翼,他把自己那个正堂挂了个匾,叫“谦思堂”,谦逊的“谦”,把自己书斋也有个斋号,叫“退省斋”,他这个几案上放了一个欹器。我解释一下,“欹器”是一种巧器,装上水,“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个罐装上水,没装满的时候它是歪的,装到中间的时候,这罐是正的,装满了倒过去,水全洒了。这罐是叫“欹器”。孔子听说这个器让他弟子亲自实验,果然如此,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典故,叫“欹器”,这个欹器的特点,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奕譞把这个欹器摆在他案子上,还题上字,“满招损,谦受益”。醇亲王奕譞把他儿子闺女的房子,每一个房子亲自写一个联,每一个屋都挂上。这个联很有意思,很值得我们思考,醇亲王奕譞,他写的联是这样子,他说:“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如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这个醇亲王奕譞他脑子想,醇亲王府旁边不有个太平湖吗?湖的名“太平”,家就要过一种太平的生活,他认为荣华富贵已经享尽了,就是要求太平了,醇亲王这三件事情,可以看出醇亲王的为人,和对子女的教育。

  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就是光绪,到了皇宫之后,在养心殿,这时候是4岁,第二年,5岁了,就要讨论要上学了。清朝皇室的规定,皇子6岁上学,因为他入皇宫这年是同治13年,第二年就是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继位大典第二年,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这是一个吉日子,光绪皇帝开始上学读书,这一年虚岁是6岁,我算了一下,周岁4岁半。上学的地点在毓庆宫,6岁的小光绪上学,环境生,师傅生,伴读也生,一切都生,不习惯。给他选了师傅,一个是翁同龢,署侍郎,内阁学士,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和夏同善是同科的进士,翁同龢主要教给他书,识字,四书,夏同善这个时候主要教给他写仿格,写字。还有御前大臣,主要教他学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刚一上学的时候,他不习惯,他就哭、闹、发脾气,翁同龢、夏同善哄也不好哄,近了不是,远了不是,就报告慈禧了。慈禧说你们再好好开导一下皇上,开导还是不听,发了脾气以后就摔书本。小孩嘛,四周半。所以把他爸爸找来了,就让醇亲王奕譞到毓庆宫来帮着照顾小皇帝读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光绪就比较习惯了,就习惯读书生活。学习很用功,光绪还是比较聪明的,不像同治那么顽皮,不好好念书,字写得也可以,也能做诗,后来文章也行,因为他受了一种帝王教育,特别要强调“仁爱”之心。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