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_酒徒【完结+番外】(291)

  斡难河畔之盟,对于大明只有好处没坏处。朱元璋心里雪亮,看着锦衣卫密报上来那六十多个参与会盟的蒙古大小部落首领的名字,朱元璋哑然失笑。“他奶奶的,要朕一下子封这么多王,这大明朝的番王可是烂大街了”。想着从此后各个蒙古部落回归成吉思汗统一以前的互不统属状态,朱元璋认为这大把的王爷帽子封出去甚是值得。从今往后,无论土地和治下牧民多寡,你也是王爷,我也是王爷,我干什么你管不着,你干什么我不参与,到时候大明朝顺便在各王爷之间的飞地上筑上几座城,用路穿起来,这草原从此就消停多了。没料到自李唐以来北方问题竟然还有这样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法,朱元璋越琢磨越开心,口中不知不觉哼起凤阳小曲来。

  “万岁,武大人到了”,老王太监低声回禀。

  “让他进来吧,别通报了,自己找个凳子坐”,朱元璋把手中的御笔停了停,顺口吩咐。

  一阵轻轻的脚步声慢慢走近,武安国蹑手蹑脚溜了进来,在侧对着龙案不远处站好,等了一会,看披阅奏折的朱元璋闲下来,才低声启奏道:“臣武安国奉旨入觐见,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了,今天就咱们翁婿二人,你自己搬凳子坐”!朱元璋今天心情大好,赐座的语气带着几分高兴。

  “微臣谢座”,武安国念了句背得滚瓜乱熟的台词,这套过场如演习般天天重复,已经做得不再觉别扭。搬了凳子坐下,等待朱元璋的问话。

  “朕今天半夜找你来没什么大事,朕晚上核对户部帐目,发现大明国库内的银子算上未花完的高丽、迭罗和日本等国赔款,现在总量在已经是五年前的四倍,今年还在发疯了似的增长。朕琢磨着,这几年民间的周转的银子可能增长更多,这样下去,百姓手中的银两不是毛了吗。当年朕没钱时多发些宝钞,宝钞还要跌价,真要是跌了价,百姓的日子能不受影响么,还不得背地里天天骂朕”。

  武安国最欣赏的就是朱元璋这个皇帝还能把百姓生活挂在心上,无论其出于什么目的,在封建君王中能做到这点的找不出几个。现在听到皇帝问自己白银和物价问题,马上意识到在这个时代,除自己之外,整个大明没有人能给出答案。这个问题在朝廷决定开海禁时,他已经思考过一些,并且在当时凭借上学时的模糊记忆,提出了以控制黄金外流和以黄金替换白银作为钱币的建议,可惜朱元璋只采纳建议的前一半。

  看看摆在眼前的厚厚的一摞账本,武安国不敢乱出主意,低声回答:“万岁,此事非同小可,请容臣想想,以免考虑不周,坏了陛下大事”。

  朱元璋足够聪明,这几天亲检查对户部帐目,发现国库存银增长过快。遇到问题后他立刻就想起武安国当年的建议,联系武安国于北平的财神之名,下旨把他给宣了来。现在看到这问题一下子把武安国难住了,知道自己所料没错,即使大明朝现在还没出现物价飞涨情况,以后肯定要面对这个棘手问题。当即招太监给武安国端来一碗参汤,命他边喝边慢慢想,然后低声提醒道:“下午朕问费震,他建议朕把国库的银子封起来一部分,裁撤工部开销,说这样朝廷花出去的钱少了,百姓手中的钱也会少。可是朕琢磨着,这也不是个长久之计,朕总不能天天让人盖库藏银吧,百姓手里的银子朕也不能强逼着他们不花啊”!

  史书上记载某个朝代的明君在位,总喜欢说其公库中穿铜钱的绳子都烂掉。朱元璋在国库入不敷出时曾非常羡慕这些有钱的帝王,现在才明白那满库的钱财是怎么一回事。开国之初,蒙古人卷了天下的银子北逃,整个大明穷的叮当响,不得以他下令发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过分贬值的宝钞遭到朝野很多人诟病,小商小贩干脆采用联合抵制方式阻挠宝钞的流通,民间关于宝钞一日一价的讥讽之声也没少传入他的耳朵。为此,朱元璋在洪武九年曾向百姓妥协,把宝钞面值改为按现银的两数计算,上印“当银某两”,还曾把乱发钞票的大臣抄家以平民愤。这几年国库充实了,他下旨民间可以钞银兼使,命户部分批用现银收回大量宝钞销毁,勉强给宝钞找回了发行当初的价值,维持了朝廷的脸面。经历这样一折腾,朱元璋对金、银、制钱、宝钞之间的关系多少有点模糊的认识,所以才能凭直觉意识到货币贬值。也亏了他指使户部这么一折腾,大明朝经济才没被北平新政和海洋贸易冲击崩溃。大量宝钞的回收与销毁,无形中起到了稳定币值作用。

  武安国去年在北平折腾粮食和股票时发现大明朝现在的银子购买力已经大不如前,也对货币贬值问题有所关注。当时他绞尽脑汁回忆上学时学到的那点儿可怜的金融知识,和高德勇等人互相提醒研究了几天,才醒悟到货币流通总量与市面上可供消费商品总量之间的可能存在某种直接的联系。如果市面上银子多了而货物总量没跟上去,银子自然就跌价。反观只能由国家铸造的铜钱,因为其面额固定,看上去倒比白银稳定。可买大宗货物的商家哪个肯拉一车沉甸甸面值一文的铜子去交易。

  书房里的烛光跳动,不时爆出一个烛花,提示着时间流逝。冥思苦想了一个多时辰,摆在朱元璋书案上待批奏折被老王太监换了好几次,武安国心里才对解决眼前问题的方法有了些眉目,额头上冷汗也随着渗了出来。心道:好险,若不是朱元璋爱面子动用国库大肆回购宝钞,明朝的脆弱金融体系早就毁于自己之手。经历去年灾荒和北平股市崩盘教训,武安国心里已经明白自己那个时代的很多先进东西根本不能与这个社会基础相适应,特别是社会和经济方面,自己好心设立的制度,执行起来往往适得其反。倒是经郭璞等人篡改走了形的东西,基本上维护了自己的本意。回京城后在刘凌的指导下仔细学习明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发现一些被后世学者抨击的东西,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着难以比拟的合理于严密,稍微动一动都要牵扯很多问题。所以现在武安国轻易不敢提建议,特别是这种从上层向下执行的建议。这种不顾不问的态度正好符合了朱元璋除了皇帝需要不想让其多管闲事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种缘由,在朱元璋眼中,武安国才一点点变红,逐渐发紫。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