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_酒徒【完结+番外】(662)

  你们的家人会为你们点燃哀悼的蜡烛,而我,将一个人走向天堂或者地狱,在那里,有被你们打着上帝名义杀死的家人和朋友。

  第3节 写作杂谈 酒徒杂文二

  又要出差了,来不及写新章节,先贴一篇旧作,给大家解闷而已。说实话是篇游戏文字,就算纪念当年的年少轻狂吧。酒徒的杂文,本来就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既然酒徒厚脸皮把它贴出来现,大家把它看成插播的广告就行了。

  德之戏说

  几日宿醉,醒来后发现街面上关于道德的论述又渐渐多起来。酒徒识字不多,常常将“道德”写成“盗得”,“儒”写成“懦”,好在现在用拼音打字,免了许多错误。不过受了这么多年道德教育,对于德的认识,倒也有一点。

  中国的道德(其实写作盗得未尝不可),大抵起自儒家,好像是说: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这德呢,本来是为了问鼎逐鹿而设立,不过是一帮强盗争夺天下的手段,与老百姓本身似乎没多大关系。碰上个有德的主子算你走运,说白了上边换了个没德的坐了皇帝,您还不是一样得忍着。后来不知哪位聪明的把这个德扩展到普通人的行为标准,老百姓就不划算了,因为一样是当奴隶,主人抢了你的老婆你都不能骂娘。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么,命都不能是自己的,老婆没了,就感谢主人能够抬举咱,老婆有福吧。当然,如果主人能赏口残羹冷炙,那就更应山呼万岁了。反正你没有什么可以制约主人的东西,他有德与否,抢不抢你老婆,要看他高不高兴,与你无关。你唯一要做的,是一个好奴才,守好自己的奴才本分罢了。

  当时有人想和主人有个约定,咱得讲讲法律,只不过是规定抢别人老婆要有理由。主人不高兴,顺手就把他灭了。被灭的就是自称为法家的一伙。于是乎,德大行于天下。

  酒徒醉眼观书,好像自古以来儒家的道德楷模,以他们的道德标准来看,有道德的也没几个,当然,既然可写为懦,有骨气的更少了。

  且不说至今没辩明白的“何事纷纷说魏齐”的那个提倡“忠”的道德圣贤,所著书中吹牛成分似乎不少,只是他的弟子中遵守“为尊者讳”这条撒谎原则遵守得好,所有不要脸的事一概不记罢了。那个提倡“不饮盗泉盗泉之水”的人,困在陈蔡之间,抢来的饭和衣服,似乎吃的满嘴流油、穿得舒舒服服,可见“不饮盗泉之水”只是不渴而已。至于因别人和他政见不合而无罪杀了人家,虽被奉为儒家行为的典范,按酒徒看来,更和强盗无异。只是可怜那少正卯,被人找碴杀了,还成了反面教材。

  到了后来,道德越被描述的冠冕堂皇,道德学家的行为也越是无耻。小民若不受其所宣扬的道德,他可以将你沉塘的沉塘,点天灯的点天灯。反正道德先生无耻了,自有人替他曲笔,或是修改其道德吧。那个朱老先生不是为争一口闲气,不惜把一个歌女打得死去活来么。只是那个歌女似乎比道德先生更诚实一些,居然宁死不肯说假话。害的老先生既没上成人家的床,又没能整垮人家的意中人。捞了个大笑话,几百年来还不让别人笑。没办法,他嫖妓叫风流倜傥,你泡妞就是耍流氓,谁让你是草民呢。

  说到头来,儒家的道德,不过是吸完血后的擦嘴布。那些所谓君子,大抵要加上一个伪字。并且变态居多。试想一个妙龄美女,一丝不挂的坐在一个男人怀里,那个男人涵养再好,身体的某个部位必然有反应,这是经科学验证的人的本能。你愣说坐怀不乱,不是瞎话,那被坐者必是同性恋或被阉割了。不过话说回来,几千年来,中国之文人,在思想上没被阉割的,也没几个!

  第4节 写作杂谈 关于本书问题答部分读者

  今天早上刚下飞机,看到读者对本书的关注镳升,酒徒非常感谢起点对本书的推荐和读者的厚爱。

  有无数读者指责酒徒这本《明》抄袭,非常抱歉,这点可能让您失望,酒徒的这本《明》成书时间大概比大家提的那两本书都早了很多。酒徒可以肯定的说,那两本书也没抄袭《明》,虽然有一本书的开头和《明》很相似,但后边的情节发展完全不是一个套路。另一本和《明》根本不是一类小说,所以更不会借鉴《明》的思维,虽然很多读者喜欢把它和《明》比较,酒徒个人认为,那本是历史小说,水平很高,《明》则基本上是一个偏离历史的幻想故事。

  酒徒当初刻意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只为追寻一段爱情。现在努力续写这个故事,只想表达一些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所以故事中的武安国表现未必令人满意,但他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着生存,一如我们现在。历史上很多黑暗时期,个人被剥夺言论的权力,但思考的权力是国王和神仙也剥夺不了的,只要人依然思考,很多谎言就会清析。

  酒徒知道自己的水平不高,但是,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无论你觉得酒徒的历史功底和文学功底有多么差,请提出善意的批评而不要诋毁它,好吗?因为酒徒为本书投入了太多的心血。

  顺便再次澄清几个技术问题:关于水车和风车,其实酒徒已经解释过很多次,西式水车与风车和中国古代的同类产品效率不能同日而语,并且我国古代的类似产品出现的早,普及却非常之晚,古代中国式水车的普及是在明朝中叶,风车据酒徒考证根本没有普及。我不知大家去没去过山西的乔家大院,看看那里边展出的德国三、四十年代的火炉,再比较一下我国七、八十代非常常见的火炉,说实话,大家立刻就明白同类产品技术的高下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