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_酒徒【完结+番外】(692)

  当这些也不能满足发展的时候肯定会出现模仿朝廷驿报制度而在民间出现民用邮政的雏形。民用邮政的出现是为满足什么需要呢?这就牵扯到了第二种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

  众所周知市场可以按照买卖双方谁作为主导地位而划分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现在的北平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不管捣腾出的是什么玩意不用愁销路,只管拼命生产就是(一北平一市的能力拼命生产又能生产多少呢?)当市场真正出现饱和的时候(不管卖哪都卖不出去了包括欧洲)恐怕商家就会自然的想到怎么做,做什么才能满足消费者?只要有一个商家开了此例,那么这一市场终将变为买方市场。而买方市场中对与商家最中要的就是信息,出现邮政也不足为奇。而且其经济销售模式必然会呈现内向→外向→再内向→再外向→最终同步(毕竟有新东西当然是从国内开始推广了)而要想达到这一模式又需要多长时间?不要告诉我给我十内我当完成一切!而在这段时间内明帝国的农业就真的是毫无建树?

  再说轻工业的地位问题,当你在日常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它的时候你还能否定它的地位么?现在北平已经形成了但凡有新东西就必然会先向政府输入的惯例那么政府在日常生活中能离开那些动西么?(夏天不让你开空调,冬天不让你用暖气、做饭不让你用炉子、出门不让你坐现代化交通工具看你不疯?)这种情况下我倒想不出会有什么发展失衡?要说真有失衡只怕也是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轻工业的发展速度的失衡。(重工业发展所要求的资金、技术的支持远非轻工业可比自然发展的难度也大大增加。而偏偏重工业是国家支持的所以产业格局的巨变不大可能。)

  三、商人、金融、保险、投机和外财

  先说靠什么来保护自由竟争的火种。实际上不论燕王是否愿意,他本身的政治前途已经牢牢的与北平新政的成功与否捆在了一起。而切按照《明》的发展他本身很可能成为北平利益在朝廷中的政治代表。这难到不是保护伞?从股票的开盘起,实际上燕王的经济利益就已经和金融有了联系。这种联系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深。别的地方不好说而在北平,金融资本的国家化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燕王也会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受害者。至于外财嘛,在整个国家仍然以儒家思想为主题思想的时候偶尔为之也许无妨,经常来嘛恐怕。。。。。

  再说了放眼东亚、东南亚又会有多少外财呢?毕竟最富的好像是中国吧。最后我还要再次强调当时的明帝国只有资本主义萌芽而没有资本主义,要想将社会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必会有一场革命(古往今来的历史都是左证)而革命无论规模多大、时间多长都将是一场明帝国内部各个势力的大洗牌。在这个大洗牌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将被隐藏和搁置,而许多矛盾也将爆发,哪还有时间关注外财啊??????

  简单来说女人同车兄犯了一个简单的哲学错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呵呵。。

  一点拙见,纯属游戏之作。欢迎各位高手砸砖,希望在砖头猛砸的过程中小弟也能得到提高。

  第21节 作品前言资料与杂谈 从中央银行、钞票与金银比价说开去

  从中央银行、钞票与金银比价说开去

  最近这几章货币问题写得比较费力,酒徒不是金融专业,所虚构的金融故事难免贻笑大方。但其中一些细节,还是希望大家能和酒徒一同探讨。文中资料都是来自前人的研究结果,酒徒属于照搬照抄,抄得不对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首先说一说中央银行,关于故事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很多朋友建议酒徒虚构一个中央银行出来。这个建议开始酒徒非常心动,仔细考虑之后认为,哥们,这缺德事情咱不能干。原因酒徒曾经提及,在封建君权时代,君主出言即为法律。中央银行的建立与货币发行完全依靠国家信誉,但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权对百姓往往是最不讲信誉的,其权力又不接受百姓监督,所以建立中央银行容易,破产也容易。明显的例子就是金朝的纸币。金朝初起时,军事上四面出击,发了战争财,上下骄奢糜费。后来四面受敌,军费开支太大,财政极端困难,就滥发纸币。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后,取消纸币七年作废一次的限制,不限发行数量,不管兑现,不备钞本,并且不断发行新钞,扩大交钞面额。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在已经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发行面额二百贯到一千贯的大钞,结果币值跌成千分之一,一贯钞币实际只值一文钱。百姓的资财受通货膨胀影响瞬间即化为乌有,当时称作“坐化”。贞祐三年又发行新币“贞祐宝券”。一年后,宝券又跌到每贯只值几文钱。贞祐五年再发行新币“贞祐通宝”,一贯当宝券一千贯,再跌成千分之一。至兴定五年(1221年),银价已上涨四十多万倍,元光二年(1223年)银价已涨到六千万倍。与其信任这样一个朝廷,倒不如信任黄金实在,好在这个星球上到目前为止,黄金探明储量不多。

  再说一下大明宝钞,明代只发行了大明通行宝钞一种钞币。洪武八年(1375年),设立宝钞提举司,立钞法,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它的形制基本仿照元钞,花纹结构、款式格局都差不多,桑皮纸印刷。面额按铜钱从一百文到一贯共分六种。一贯的宝钞,长一尺,宽六寸,是我国最大的钞币。允许与铜钱混合流通,但政府发钞不兑现钱。每钞一贯,折钱一千文,银一两,钞四贯准黄金一两。明代钞法,沿用元制,不限地区和流通时间,不定发行限额,没有发行准备金。宝钞的印制和发行都集中于中央政府。为了推行宝钞,曾实行“户口钞盐法”(每户大人配盐一斤,收钞一贯)、“门摊课程”(店铺商人用钞交纳门摊课),强制商民用钞,但收效甚微。弘治年间(1488—1505年)宝钞已无人使用。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