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残唐重生李世民_寻香帅【完结】(583)

  李世民眉头一拧:“此人姓什名谁?”

  “姓裴名度,字中立,河东裴家仕族这一辈中的佼佼者。”韩愈满是希冀的看着李世民,说道,“太子殿下若是信不过学生。可将此人唤到跟前亲与交谈,更可命他当面作文。高下立判。”

  “河东裴家的人?”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河东裴家是一个大仕族,数十年来屡出能人,更是宰相辈出。现在拘押在牢中地裴延龄,也是出身于河东裴家。但是清查裴延龄家门时,并没有发现裴度此人。想来却是同宗不同戚。如你所说,裴度既然是这样的能人,可以请来让我一见。如果此人当真学识见地不凡,也算是你立了一功。”

  “多谢太子殿下成全!”韩愈感激不尽。

  当天,韩愈就搬进了东宫,住进了崇文馆里,成了崇文馆里最年轻的学士。李世民马上派出了东宫的人,拿着韩愈的亲笔书信,去河东裴家找裴度了。

  这么些日子以来,李世民越发地感觉,朝廷的多项制度需要大力整改。光说这科举一项,其中就存在多处弊病。朝廷很难从其中吸收到什么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半都是一些豪门仕绅举荐地门生党羽。韩愈和裴度这样的人,若不是自己运气好,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知遇他们。

  百废待兴,真是责任重大。

  过了几天,裴度被请了来。第一眼见到此人时,李世民仿佛就是看到了几年前的武元衡一样。体态修长瘦削,面容白净俊朗,谈吐儒雅潇洒自如。和韩愈相比,年长三岁的裴度显得成熟了许多。在和太子的谈话中,裴度更多的是说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讨论当前天下的几个重要蕃镇,以及改革当前一些制度地建议和意见。其中有许多的观点,居然与李世民不谋而合。李世民心中暗自惊叹:真是个难得的青年俊才!

  李世民本想也将裴度像韩愈一样的安排在崇文馆进修几年,并亲自提点他入闱进士步入仕途。但裴度却要求能为一方之父母官,从低层开始励炼。他的这一做法,也让李世民颇为欣慰。于是,李世民将他交给了吏部尚书武元衡。让武元衡和吏部地官员量才用度,给裴度安排一个差事。武元衡自然知道这是太子有意要磨练提拔这个年轻人,将裴度安排在了京畿华阴县当县令。这样既方便太子随时注意此人,也方便随时再将他调到身边来。

  裴度拜谢了太子和武元衡,即刻走马上任。原华阴县仅也因涉嫌参预朱雀门暴乱,被革职查办贬出京都。现在整个县城中的事务已经堆积如山,治下也有些混乱。现今正是京畿状况最差地几个县城之一。裴度刚刚步入仕途,马上就迎来了一个不小的挑战。

  转眼已是秋天。秋收过后征收粮税,成了朝廷的头等大事。不久前的钱荒尤在眼前。今年关内动荡,粮食的收成还不知道怎么样,李世民着实有些心忧。他带着朝廷化作平服走访乡间农田,发现许多的农田都是荒废的。别说是丰收,百姓们能不能挨过这个冬天都还很难说。现在又还有几十万大军在外征战急需粮草供给,如果没有粮食外调入京,关内一带肯定会暴发饥荒带来动乱。到时候百姓肯定结伴逃荒,治安也会变得一片混乱。切身了解到这个状况以后,李世民对关内的粮食收成不再抱有什么幻想。他马上派人下令到蜀中、山南道这些地方,让他们竭尽所能支援关内,运来粮食,一定要保证关内的粮食不再出现问题。

  与此同时,李世民热切的盼望着汴州那边的战事能尽早结束。李晟与伊慎如果能在入冬之前击败李希烈,那么漕运就能开通。江南、淮南一带的粮税才可以送入关内。

  李世民暗下决心:一个月之内汴州再无捷报,我就亲率飞龙骑前去支援!

  第三卷 九鼎 第311章 愚者千虑

  转眼又过了二十多天。秋风吹起的时候,已经有了几分凉意。落叶飘飞稻米入仓的时候到了。不出意料,关内的农田收成不尽如人意,顶多只有往年的六成收成。好在蜀地依旧丰收,韦皋已经派了万名民夫运送大批粮食入京。山南道的严震等节度使,也奉命运来了大批的粮食。长安的太仓里至少可以保证明年一年的供给了。关内的百姓们收割了粮食,正愁交纳粮税和其他杂税以后难以度日,都筹画着是否要去集体逃荒。不料朝廷一纸政令下来,关内各州县免征今年粮税,让关内一片欢腾。

  其实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李世民感觉也是很为难的。关内全凭外地接济粮草,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但是眼下关内的局势如此动荡,如果还因为强征粮税让百姓们无法度日了,大批的逃荒肯定会出现。到时候,就是有千万大军镇守帝都,那也是守不住大唐的江山的。百姓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皇朝?于是李世民力排众议,拍板决定坚决不收今年粮税。宁愿皇族的人都勒紧裤带过一年,也不能失去了关内的百姓。因为这样无疑是杀鸡取卵。

  与此同时,西川也送来了一个大好的消息:太子妃吴月琳,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母女平安。听到这个消息,李世民自然是欢喜异常,同时也有了一些忧虑:看来这立后和立储的事情,又要多一些波折了。吴月琳的肚子并没有争气,生了个女儿……

  其实这时候,李世民最关心的仍然是汴州那边的战事。李晟出征已经有二个多月了。他和伊慎加起来有七万人马,据险而守。而淮西李希烈出动了十万大军,攻势也异常凶猛。两方人马在汴州厮杀了二个多月,大小数战,各有胜败。但大的正面战役。还没有打起来过一次。李希烈很狡猾,他似乎是意识到了唐军粮草难以为继,有意的在拖延时间。而李晟等人也打得相对比较保守,并没有大规模的主动出击。因为临行时李世民曾叮嘱过他,只需要阻止强敌不犯东都,没必要与之死战杀敌。李晟心里也清楚,他手上地这五万大军。现在就是太子最重要的一份家底。要是打得太狠、太凶了,就算能获得大胜,太子的这点家底也要耗得差不多,这是不划算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