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黄河殇_邓贤【完结】(74)

  委员长稳坐钓鱼台,身为国家最高领袖,他手中握有一份最后的应急战略方案,只不过那是中国的最高机密,非万分危急之时不得提交最高军事会议讨论。

  早在抗战爆发之前的1935年,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陆军上将在一份对日战略书中预测说,如果中日开战,侵华日军将沿长江水道和京(北京)汉(汉口)铁路夹击武汉,导致战局陷入不可收拾的地步。德国人为此开列一个应急方案说,一旦日军威胁开封、郑州,“最后战线应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据说当时批阅文件的蒋介石对此深感震惊,在报告下面重重划了两道红杠,并打上一个大大问号。

  徐州会战之初,国民党元老陈果夫谏言蒋介石,建议在豫北之新乡境内武陟县掘开黄河大堤,以阻敌人渡河进攻中原。因为该建议关系重大,经论证军事价值有限,故未被采纳。后来又有各方要员向蒋介石献计献策,不乏进言掘黄河以水代兵者,亦未被采纳。

  古往今来,稍有常识的中国人都不会不知道黄水危害之巨和掘开黄河的严重后果。古语云:“玩火者必自焚,玩水者必自溺”。肆虐亿万年的滚滚黄河令任何一个统治者包括蒋介石都不敢掉以轻心,谁敢视千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为儿戏呢?

  随着北方局势骤然恶化,德国将军的预言果然应验,面对南北日军两路夹攻,中国抗战已经到了生死关头。这时郑州第一战区将一份紧急御敌方案秘密呈送大本营,方案内容有二:第一,建议在中牟县赵口镇掘开黄堤,以泛水阻敌前进,解除敌军对武汉侧翼的威胁。第二,以黄泛区为界与敌军对峙,确保中原地区战略安全。云云。

  大本营将该方案命名为“K作战”,决定正式提交最高军事会议审议通过。

  本来武汉地区气候已趋炎热,但是与会者们却好像遭遇寒流袭击,他们的嘴巴一时间都被冻住了。如果说上次这些人在庐山军事会议上同仇敌忾,投下的是坚决抗战的爱国之票,反抗侵略和名垂青史的勇烈之票,弘扬民族气节的正义之票,那么现在轮到他们全体目瞪口呆噤若寒蝉。因为此时一个重如泰山的惊天历史悖论摆在众人面前,令他们无法回避、左右为难,那就是无论这些决策者投下的是赞成票还是反对票,他们都有可能变成千古罪人,要么祸国,要么殃民,从此堕入罪孽深重的历史深渊。

  有人小声说:倘决堤仍不能阻敌,当如何?

  蒋介石俯视众人,他问:公有万全之策么?

  无人能应。

  最高军事会议全体通过“K作战”,无人投反对票。该项作战命令是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下达的,换句话说是国家行为,不由个人承担责任。另有史学专家考证说,现存于南京第二国家档案馆的有关文件主要是电报往来,迄今无人得见“K作战”命令原件。

  第二十章黄水咆哮

  1

  滔滔黄河,奔腾不息!

  文字记载,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流域大约每六年发生一次较大灾害,洪水冲毁田地肆虐神州,给中原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自两汉到近代,黄灾愈演愈烈,发展到平均两年必有大灾,每年数次小灾,仅史书记载的黄河较大规模改道就达二十六次之多,决口达一千五百多次,因此人称“害河”。

  黄河之害,害在泥沙。

  据统计,黄河含沙量高居世界之首,当滔滔黄河昼夜冲刷风化裸露的黄土高原时,每年带走的泥沙量约为十六亿吨,如果将这些泥沙排列成高宽各一米的土堆,可环绕赤道达四十圈之多!而挟带大量泥沙的黄河一旦冲出高山深谷水流变缓,那些泥沙就在平坦的中原大地上迅速淤积,导致下游河床不断增高,因而形成“地上悬河”,也就是“高于地面的河流”。

  《黄河水利志载》: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黄河三次暴涨,花园口大堤漏水崩塌,初时水口宽四十丈,因北风大作,昼夜不息,两日后水口宽达三百余丈,中泓水深达一丈七。至九月初,水口宽达五百五十丈。洪水首冲石桥,经郭当口、马渡、来童寨、黄冈庙,泻中牟、祥符、尉氏、扶沟、鄢陵等十五个州县,灾民达一百八十余万。

  而上述灾难仅为历史上无数次黄河大决口中的一次。

  既然古人无法将黄水变清,无力阻止上游水土流失和下游泥沙堆积,所以只好眼睁睁看着河床增高。但是人们不甘心听凭黄水肆虐,他们唯一能做的抗争就是年复一年加高加固堤坝,水涨堤高,因此到了近代黄河已经变成一条名副其实的“天河”。据1937年黄河河工局测定,黄河下游河床比古城开封高出二十多米,换句话说,黄河的底部竟比雄壮的开封古城墙还要高出三尺多!

  千年黄患同我的河南老家命运息息相关。

  老人说,我们河南老家位于中原腹地的贾鲁河流域,也就是历史上称为黄河故道的泛水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水灾,也许不会发生“河南邓彭氏”逃难的故事,我们家族的历史也将重新改写。关于河南老邓家的来龙去脉,一种说法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邓氏封地在赵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郸一带,后来逐渐迁入中原地区。另有一种说法是,我们老邓家与黄河以北的燕赵无关,而是来自南阳邓州府,为当地最古老的一族姓氏。据说元代之后遭遇战乱,才有一支族人迁徙到今天的中州地区,也就是邓氏宗祠的先祖。如今均已无从考证。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