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血染大清河_兰亭润芝【完结】(184)

  董兰英当然理解公公这样做的目的,因而,当着一家人及证人的面,她一句反对的话都没说,就欣然代表丈夫,在一式两份的分家单上重重地按上了自己鲜红的手印。

  从此,董兰英、五岁的大女儿秀文、三岁的儿子恩子和两岁的小女儿蕴文四口从张家这个大家庭中分离出去,另立门户。

  不久,日寇打着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的旗号,在永乐村成立了伪警察署。警察署正式成立的当天,就急于征用一处宽敞的宅院作为警察署的办公地,而张廷瑞一家刚分到的那所院子,恰好符合征用标准。接着,警察署的一干人不容分说,就强行搬进了董兰英名下的那所院子。

  自己的房子被敌人霸占了。那么,董兰英和三个孩子又到哪里去安身了呢?况且,鬼子、汉奸还在对他一家穷追不舍。为了不连累其他的乡亲们,他们不得不每天东躲西藏地过日子。更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母子四人就是在露天地里相依而卧,苦守通宵的。

  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董兰英一狠心决定带着三个孩子去寻找张廷瑞。当时,她的信念是:即使死,一家人也要死到一块。

  然而,令董兰英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夫妻俩刚一见面,张廷瑞就很严肃地对妻子约法三章:一是不许享受特殊待遇。粮物同战士们一样,由部队统一分配;二是不能与部队住在一起——要另找住处。并随时听从政治处的调动;三是不许娇惯孩子——尤其要坚持“家庭教育、学习文化”两不误。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新政权。到时候必然需要一大批有文化的年轻人去为建设我们的新国家而出力。

  聪明贤惠的妻子,不仅愉快地答应了丈夫提出的全部要求,而且,更加理解丈夫的一片良苦用心。也更加佩服丈夫的长远眼光。

  为鼓舞孩子们的学习劲头,董兰英常以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学习的精神去激励孩子们奋发进取。为了向孩子们传授正确的文化知识,她自己每天都坚持自学。在充分领会了之后,再灌输给孩子们。尤其在教授国文时,他要求孩子们,每个字都要写工整,每个字的音都要读准确。不得有半点马虎、得过且过。

  就这么着,董兰英不仅自己每天都有新的进步,而且,还教会孩子们养成了做任何事都要力求认真的好习惯。

  一次,周文龙同张廷瑞路过董兰英和孩子的住处时,周文龙问张廷瑞:“又多久没有见到妻儿啦?”

  张廷瑞不好意思地答:“大概有二十天了吧!”

  周文龙用批评的语气说:“过分了。”并催促说:“还不下马回去看看!”

  张廷瑞邀请说:“好吧!司令何不一块到寒舍喝杯淡茶?”

  周文龙欣然同意了。于是一同下了马,走进院子。

  一进家门,只见儿子、小女活蹦乱跳地迎接久违的爸爸。唯独秀文面对墙角笔直站着不动。

  周文龙好奇地指着秀文问:“嫂子,这是演的哪一出啊?”

  活泼好动的恩子抢着回答说:“叔叔,这不是演戏,姐姐是在发展哪。”

  周文龙先是一愣,又问:“哦!发展必得罚站吗?”

  恩子又俏皮地回答说:“这是规定:背写十个字,错了一个,就得罚站!”

  周文龙再问:“这规矩是谁订的?太无情了。”

  恩子又答:“这可怨不得别人,是姐姐自己订的规矩。姐姐说了:今后,我和妹妹也要遵循这一规定。”

  周文龙发自内心地竖起大拇指,伸向张廷瑞说:“真是相门出才女呀!”

  张廷瑞谦虚地摇摇头。说:“这都是你嫂子的功劳。我每天正经事还忙不过来哪,哪有时间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呀!”

  周文龙笑着否定说:“教育下一代可不是小事。后生可畏嘛!”转身再次伸出拇指,指向董兰英,称赞说:“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此乃是祖宗上积下的德行啊!”

  听罢,董兰英羞涩地笑了。

  张廷瑞越回想这些往事,心也就更加不安起来。因而,在心里一遍遍地追问:“如此的贤妻良母,如此乖巧上进的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又在哪里呢?”

  第一百九十章 天伦之乐

  西域之战开战的第一天,董兰英带着三个孩子,在弥漫的硝烟中离开了住所,同老百姓们一道东躲西藏,眼下在崖上村落了脚。

  本来,以往转移都是张廷瑞的勤务员王忠牵匹枣红马来,将衣裳什物和三个孩子往马背上一放,颠颠簸簸地走了。但这次毫无准备,敌机炸、鬼子追,老百姓都慌了神,半夜离村进山。他们等不得枣红马来接了,只简单地收拾一下,就和老百姓们一道跑了。从此就与丈夫失去了联系。人生地不熟,无依无靠,没几天就断了口粮了。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中午,当地人过节要吃饺子,见房东家吃饺子,饥肠辘辘的三个孩子馋得都伸长脖子,不停地咽着口水。

  董兰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当她实在看不下去时,就狠心提着篮子,用力拉扯着孩子们躲到野地里去。这样,至少可以做到眼不见为净。她的心情也许会得到一丝的安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