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末传奇_风中的失落【完结】(1095)

  郑勋睿采取的办法,就是推行一条鞭法的同时,规定田租的数额不得超过全年收成的百分之三十,且赋税在这百分之三十之中开销,这一条规矩将以强力的手段推行,凡是有不遵守之人,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士大夫,官府都要严厉惩罚。

  郑勋睿准备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之上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想法,透露出来之后,徐望华马上和南京户部尚书罗昌洛户部右侍郎梁兴力等人,开始了紧张的计算。

  南直隶和浙江等地,属于大明主要的产粮区,其粮食的亩产几乎是北方的一倍之多,以前朝廷对于赋税的计算办法是一致的,也就是北方与南方粮食赋税的计算办法一样,这样就导致北方的百姓吃亏,不过郑勋睿可不会如此的计算,他要求南直隶每亩耕地的赋税二十抽一,也就是占据全年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左右,经过如此的计算,南直隶每亩耕地的赋税为五钱银子,而陕西每亩耕地的赋税只有三钱银子。

  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且规定了士大夫阶层的田租收入,这等于是直接限制了土地兼并,且严重损害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必然遭遇到更大规模的反弹,但郑勋睿已经不在乎了,征收赋税的情况若是不能够改变,那么土地兼并的事情将越来越严重,导致官府的收入越来越少,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就是老百姓造反、王朝覆灭。

  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在南京六部也产生了不小的争论,包括徐望华等人都很是担心,不过徐望华等人长时间跟随郑勋睿,早就知道郑勋睿的想法和目的,郑勋睿已经开始全面在南直隶征收商贸赋税,尽管是以洪门保护费的名义收取的,推行收取保护费的政策,也经过了激烈的斗争,但最终还是全面推开和实施了,南直隶、淮北等地的商贾,以及到南直隶来做生意的其他地方的商贾,也被迫接受了。

  接下来推行官绅一体纳粮,肯定也是要强力推行的。

  至于说可能遭到的反对,也没有那么致命,郑勋睿的雷霆手段,南直隶各级官府,谁不知道,要不是考虑到特殊的情况,当初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等等,也是要遭受到惨重损失的,东林书院在南直隶已经兴旺近四十年,郑勋睿还不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在南直隶彻底拔掉了东林党人的根子。

  皇上和朝廷那边更好说了,南直隶的压力如此之大,漕粮、赋税等等,加之增加的剿饷,要是不能够增加赋税,怎么可能承担,再说皇上是同意增加赋税的,只不过朝廷之中的大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愿意增加,郑勋睿要求官绅一体纳粮的建议,会得到皇上的赞同,朝中大人若是强烈反对,反而会与皇上之间形成对立。

  如今的郑勋睿,想要推行的政策,就一定要落实到位,不要说朝中大人反对,就算是皇上不同意,都是一定要推行的。

  户部计算好了所有的赋税额,也拿出了官绅一体纳粮的具体实施办法。

  南京六部的尚书、左右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官员悉数都集中到了兵部。

  南京户部尚书罗昌洛宣读了官绅一体纳粮的文书。

  小声的议论很快出现,碍于郑勋睿的威严,没有谁敢站出来反对,再说六部尚书基本都是郑勋睿的心腹,或者是信任的官员。

  罗昌洛宣读完毕之后,郑勋睿看了看众人,缓缓开口了。

  “为什么要实施官绅一体纳粮,方案里面已经说的非常清楚,我不作其他的解释,我只想强调一下惩戒的措施,南直隶有很多的士大夫家族,其家人或者子弟都在京城和大明各地为官,这些人怕是要强力反对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宜,南直隶的地方官府怕是觉得不好办,那我就说两点。”

  “第一点,凡是有强力反对的士大夫家族,不管他背后有什么样的力量,只要是强力反对且不缴纳赋税的,一律严惩,地方官府提出来具体的处理建议,不管是抄没家产还是流放等等,南京六部和都察院都是支持的,我需要提醒那些士大夫,南京六部和都察院是有资格直接处理这些事情的。”

  “第二点,南直隶各级官府必须要严格执行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宜,若是有官吏不愿意执行,且在其中阳奉阴违者,严惩不贷,四品一下的官吏,南京六部和都察院直接处理,罢免官职甚至是流放,四品以上官员,南极六部和都察院处理之后,呈奏皇上和朝廷。”

  郑勋睿的话语,让屋子里鸦雀无声。

  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彰显出来了强大的自信,没有人想到,要知道处理和惩治官吏,那是需要得到皇上和朝廷准许的,但郑勋睿要求直接处理,且还可能流放,如此严格的处罚,哪一个官吏敢不做事,这可是牵涉到身家性命和家族的问题了。

  徐望华看了看郑勋睿,脸色很是平静,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宜,他要负责组织协调,郑勋睿说出来如此厉害的话语,无疑就是支持他接下来的动作,有了这样的尚方宝剑,想必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宜,能够很顺利的推开了。

  第六百七十七章 必须推进

  刚刚上任的苏州知府李岩的压力是很大的,以南京兵部右侍郎、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兼任苏州知府,可见苏州地位之重要。

  苏州一地的情形是非常特殊的,明太祖创建大明王朝的时候,苏州的百姓因为支持张士诚,惹怒了明太祖朱元璋,结果苏州的赋税成为大明最为沉重的地方,苏州一地的赋税甚至超过了整个的浙江省,苏州土地肥沃,原本属于富庶之地,因为过于沉重的赋税,导致地方的凋零,朝廷注意到了苏州的情形,加之苏州不断出现读书人,进入朝廷之中,也为苏州呼吁,故而朝廷开始减轻苏州百姓的负担,著名的知府况钟在苏州担任知府十二年,体恤百姓,兴办教育,让苏州变得异常富庶。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