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末传奇_风中的失落【完结】(1306)

  郑勋睿提出来的要求,可以说是严苛的,郑芝龙和沐天波必须降服郑家军,自身不能够掌控任何的军队,本人要到南京来,可以出任南京的官员,但不能够回到福建和云南等地,不得与当地有什么接触,包括他们的家人都要跟随来到南京,他们麾下的军队交给郑家军处理等等。

  这样的要求,一般人是不可能接受的。

  按说郑勋睿也不应该提出来如此过分的要求,不过郑勋睿没有闲心思去和郑芝龙、沐天波等人纠缠了,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慢慢解决问题,若是北方生了巨变,南方尚未基本稳定下来,那么郑勋睿面临的处境就有些恼火了。

  徐望华和杨廷枢等人不是很明白郑勋睿的意思,曾经就如此强硬的书信提出了异议,郑勋睿耐心的给他们解释,主要是分析北方的局势很有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大乱,而南方必须在短时间之内稳定下来,郑家军才有可能真正将大部分的兵力投入到北方去,平定北方的局势,以至于真正的统一大明之天下。

  徐望华和杨廷枢勉强接受了郑勋睿的看法,不过他们还是有异议,他们认为南方的南直隶、浙江、山东以及江西等地稳定下来,包括湖广和四川也稳定下来,郑家军就有了足够的依靠,完全可以放心的征伐北方,而不需要整个的南方都稳定下来,郑家军一旦稳定了北方,同样可以抽调兵力,继续来稳定南方,一切的行动都要看失态的紧急程度。

  应该说徐望华和杨廷枢的建议是可行的,也是正确的,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郑勋睿的做法,有些过于的追求完美了,其心思已经放到了整个的天下,不局限于某一地了,这样会让自身很累,有些事情也不可能做的很好。

  经过了数次的讨论和辩论,甚至在淮北主持治理大运河的周延儒也专程回到了南京,参与了这一次的讨论,周延儒同样是支持徐望华和杨廷枢的,认为南方彻底的稳定需要时间,不能够一味的采取强压的态势,郑芝龙和沐天波在地方上经营多年,有着雄厚的基础,完全采取军事进攻的方式,可能引不必要的波动。

  郑勋睿最终接受了众人的建议,修改了给郑芝龙和沐天波的书信,他也认识到自身的心急和完美主义了,治理这么大的地方,有些事情的确不能够着急,欲则不达,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想要南方各地都如同南直隶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几百年之后这种展不平衡的状况都无法彻底改变,就不要说现如今了。

  第八百零七章 第二次的挣扎

  崇祯十六年四月上旬,肆掠北直隶几个月的阿巴泰,终于率领后金鞑子离开了关内,取道喜峰口的方向,回到了辽东,其率领的十万后金鞑子分为了两部,一部继续驻守锦州和宁远等地,一部回到了沈阳,阿巴泰也跟随回到沈阳。看到阿巴泰在北直隶肆掠期间,没有遭遇到任何的抵抗,他放心大胆的指挥和用兵,没有明军敢于正面交锋,松山之战的失败已经彻底打掉了明军的士气,不过阿巴泰还是非常注意郑家军的动向,时时刻刻都是警惕的,他派遣无数的斥候,侦查郑家军的动向,看看是不是有郑家军进入到北直隶,同时他绝不分散大军,自始至终都是十万大军一起行动。

  一直到离开北直隶,郑家军都没有出现,这让阿巴泰很不理解,不过沈阳的皇太极和范文程等人却是明白其中道理的,他们通过方方面面的情报,分析郑勋睿和崇祯皇帝之间已经出现了彻底决裂的态势,而大清国下一个主要的对手,很有可能就是郑勋睿和郑家军。

  大明出现了四分五裂的情形,河南与山西有李自成率领的流寇,南直隶等地有郑勋睿率领的郑家军,这本应该让皇太极高兴,大清国能够趁着这个机会快推翻大明朝廷,可皇太极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他很清楚,大清国若是不能够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快的变得强大起来,快的占领中原诸地,最终的命运就是被郑勋睿和郑家军剿灭。

  故而阿巴泰到沈阳禀报战绩之后,皇太极迅下达了命令,睿亲王多尔衮和因为战功被晋升为饶余郡王的阿巴泰率领重兵,驻守锦州和宁远等地。

  皇太极的这道命令意思是非常明确的,一旦大明朝廷出现大乱的局面,那么八旗军就要趁着这个机会快攻下山海关,直至占领大明京城,彻底控制中原。

  皇太极同样认为。这一天为时不远了。

  阿巴泰率领后金鞑子撤离了北直隶,留下的是孤鸿遍野、千里无人烟的情形。

  北直隶已经被阿巴泰彻底的蹂躏,青壮被劫掠,老弱妇孺被残杀。有些地方上百里看不见人烟,要知道这里可是大明京城所在地,原来是大明最为安稳和富庶的地方。

  后金鞑子撤离的消息,迅传到了京城。

  皇上和内阁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自始至终阿巴泰都没有攻打京城。也没有表露出来这样的意思,这让皇上相信了,后金鞑子尚没有攻打京城的能力,也没有在关内立足的能力,其主要的想法是劫掠钱财。

  后金鞑子撤离,让诸多军队的压力骤然减轻,接下来该怎么办,是不是按照内阁原先确定的部署去执行,这是皇上和内阁需要思考和决定的事情。

  北直隶的百姓对朝廷大军的痛恨,丝毫不亚于后金鞑子。

  朝廷大军的心思根本没有在抵御后金鞑子方面。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劫掠百姓上面,北直隶千里无人烟的局面,其中也有朝廷大军的功劳,他们每到一处,残忍的劫掠百姓,甚至集体屠杀百姓,杀良冒功的事情比比皆是,当然这一切的罪过,最终都计算到后金鞑子的身上,朝廷大军是没有任何责任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