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末传奇_风中的失落【完结】(540)

  “有着坚定的理想和追求,为注意而献身,这本是每个人应该坚持的信念,本官也有这等的情节,若是无任何追求,浑浑噩噩,行尸走肉,活着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不过本官以为,为主义而献身不错,可一旦这个所谓的主义出现问题,那造成之后果,不堪设想,比较那些浑浑噩噩之人,是更大的危害。”

  “党同伐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善于内斗,勇于内斗,表面上为家国天下之繁荣兴旺为己任,骨子里做出来的却是不齿的勾当。”

  “所谓的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说的很好听啊,可本官很遗憾的发现,这个所谓的藏富于民,居然是挂羊头卖狗肉。”

  “一方面减轻甚至是免除士大夫和商贾所承担的所有赋税,让天下的士大夫和商贾富得流油,一方面增加农业赋税,让百姓不堪重负,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还美其名曰不言利,只言义,以此来掩盖龌龊勾当。”

  “北方出现大规模的灾情,百姓饿死无数,导致流寇肆掠,大明之江山遭遇威胁,甚至是动摇,这个时候,那些夸夸其谈的东林党人在干什么呢,他们捂紧口袋,不愿意拿出一钱银子,一粒粮食,为富不仁,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反而大放厥词,趁机排斥他人,什么朝中缺乏圣人,缺乏栋梁之材,凡是不符合他们意愿之人,恨不得全部剿灭。”

  说到这里,郑勋睿看向了徐吉匡。

  “徐吉匡,本官说这些,不指望你听懂,下面本官就来说说你吧。”

  “身为禀生,有功名在身,自甘堕落,委身漕帮,本官不管你是秉承何人的安排,不管你是为了什么主义奋斗,都认为你是无头无脑之废物。”

  “漕帮之罪恶,罄竹难书,一方面盘剥百姓,让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因为漕粮倾家荡产,沦为流民,一方面勾结官府,败坏官场之风气,让淮北以及京杭大运河沿线之官府皆陷入到**贪墨之境地,漕帮盘剥的钱财,都是百姓之血汗钱。”

  “这些钱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士大夫、商贾、官吏皆从中分得一杯羹,他们之中,当然是形形色色之人,但他们怕是都明白,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得到好处,呵呵,不得了啊,如此东林党人的力量不是壮大起来了吗,这些人对东林党岂不是顶礼膜拜吗。”

  “徐吉匡,做出如此恬不知耻的事情,还自命清高,身在大牢之中,居然狂妄,本官为你羞愧,我读书人之中怎么出现你这样的败类,若是你的父母知道你做的这些事情,怕是羞于见人了,你可真的是争气,为祖宗挣得如此好的名声。”

  …

  郑勋睿说话的过程之中,徐吉匡的神色变化是剧烈的,到了后面,徐吉匡身体颤抖,全身瘫软,站都站不稳了。

  一边的徐望华,看着郑勋睿,脸上同样露出震惊的神情,他跟随在郑勋睿的身边好几年了,从来见到的都是从容不迫彬彬有礼的郑勋睿,可今日这一番的话语,如同一把把的利剑,让人根本无法承受。

  这个时候,徐望华才知道,郑勋睿不仅仅是温文尔雅的一面,还有铁骨铮铮的一面。

  “徐吉匡,本官今日愿意见你,也是想到了黄道周老先生,还有徐佛家的面子,否则你没有资格听本官说话,何去何从,你自身做选择,本官答应了徐佛家,饶你性命,本官说到做到,三日之后,本官会放你出去,至于说你愿不愿意说一些本官希望知道的事情,就看你是否还存在良知了。”

  郑勋睿没有给徐吉匡说话的机会,说完之后,转身离开了。

  徐望华看了看脸色惨白、身体颤抖的徐吉匡,摇了摇头,跟着离开了。

  一天之后,郑锦宏传来消息,徐吉匡开口了,说了很多,而且说的很是彻底,并且徐吉匡提供了一个最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账本,这里面牵涉到南方的很多士大夫和商贾。

  郑勋睿笑了,这就是铁证,凭着这个账本,他可以掌控淮北乃至于南直隶了。

  第三百三十四章 框架形成

  (九月到来,期盼得到读者大大更多的支持,拜谢了。£∝,)

  漕运如此重大的事宜,孤军奋战是不可能有什么成效的,必须要有官府和百姓的配合,此次漕运任务的顺利完成,得益于郑家军的强悍,可是这样的情形只是暂时的,郑家军不可能长时间从事漕运事宜,郑家军有自身的任务,不断发展强大才是其目前该做的事情。

  早在动手之前,郑勋睿就有着深远的计划,第一步是严惩作恶多端的官吏,以及漕帮,在此基础上树立起来漕运总督府的威望,但也要维持地方官府的正常运转,应该说这一步的目的基本达到了,被郑勋睿训斥的近五百官吏回到地方之后,变得格外的老实,老老实实做事情,再也不敢打漕粮的主意,对于漕运总督府下达的文书以及告示,都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这些官吏也维持了地方官府正常的运转,让各地慢慢平静下来。

  第二步就是官吏必须配备到位了。

  漕运总督府六房的司吏、典吏以及承差,几乎都更换了,文坤成为了正八品的知事,统管六房,当然在重大的事情方面,文坤还是要及时给郑勋睿禀报的,而且在处理日常事物的时候,也是充分尊重徐望华的意见建议。

  但这仅仅是开始,地方官吏的配备,以及卫漕兵丁的调整,同样要着手进行,毕竟漕运牵涉到方方面面,而且仅仅是官府的动作,也是不行的,既然打掉了漕帮,那就应该有相应的地方组织来协调漕运的相关事宜,毕竟官府的官吏对漕运不可能特别的熟悉。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大明的官吏,对商贾事宜都不是特别的熟悉,这是因为体制缘故造成的,短时间之内也不可能改变。如此的情况之下,就必须有民间组织出面来协调漕运的事宜。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