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汉公主_吴蔚【完结】(50)

  [28] 武库:汉代专门用来存放武器装备的仓库。

  第三章 长乐未央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殿前台阶两旁伫立的六个巨型铜人,各高三丈、重千石,正是昔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缴民间兵器所铸的十二金人,胸前铸刻有秦相李斯所篆、秦将蒙恬所书的铭文:『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

  大汉京师长安周回六十里,是天下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因先有皇宫,后有城邑,整座城市格局独特——分布在城南和中部的未央宫、长乐宫、北宫等宫殿群占去全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宫殿群各自独立,四周围以墙垣形成宫城,每座宫城之中又有各种各样的宫室建筑群。在诸多宫城中,以长乐宫和未央宫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两座宫城各占城南的东、西部,总面积加起来几乎是长安城的一半。

  长乐宫的建设早于未央宫,是大汉最早的皇宫,原是秦代旧宫兴乐宫,坐落在塬地龙首原[1]由北转东之处,地势凸起,居高临下,隔渭河与咸阳相望。昔日项羽率军入咸阳,尽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咸阳成为一片焦土,唯有位于渭河南岸的兴乐宫幸免于火。刘邦称帝后,原本计划建都洛阳,后来听从娄敬、张良等谋士建议,决定改定都在战略地位更为重要的关中,命丞相萧何先修复兴乐宫作为皇宫,并改名为长乐宫。又为新都取名为“长安”,取自当地地名长安乡,意为“长治久安”。最初的建设者都是修建过阿房宫的“秦之旧匠”,主持工程的少府阳成延原是秦代军匠,长乐宫完工后被封为梧侯,食邑五百户。

  自落成之日起,长乐宫就是大汉的权力中枢、布政之所,后来即使更加宏伟壮丽的未央宫落成,汉高帝刘邦还是一直住在长乐宫中,直到病死。

  从汉惠帝开始,西汉皇帝移居未央宫,长乐宫则成为太后的住所,“人主居未央,长乐奉母后”成为汉代的定制。由于长乐宫位于未央宫之东,所以又称“东宫”,又因其为太后所居,皇帝常到此朝请太后,故又称为“东朝”。

  虽成为太后之宫,长乐宫依旧在朝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惠帝刘盈在位时,时常要到长乐宫向母后吕雉请示。吴楚七国之乱时,汉景帝刘启频繁往来于长乐宫,就政局与母后窦漪房商议。即使雄才大略如当今天子刘彻,也曾就丞相田蚡囚禁灌夫之事率领群臣到“东朝”廷辩。[2]

  汉代长安城推测复原示意图

  长乐宫坐北朝南,由一系列宫室构成,整体建筑大致为方形,周回二十里,宏伟壮丽,规模相当可观,仅外围宫墙就厚达二十多丈。四面各开设宫门,因南门临近规划中的长安南城墙,北门正对东西横贯全城的驰道,因而东、西二门是进出皇宫的主要通道,门外各筑有阙楼,西阙又称白虎阙,东阙称苍龙阙。宫城内有前殿、大夏殿、长信殿、长秋殿、温室殿、永寿殿、永宁殿、永昌殿、神仙殿、钟室、鸿台等十四座主要宫殿。

  长乐宫的主体建筑是前殿,四周筑有墙垣,殿门辟于南面,门内设庭院,院中有南北道通至前殿之上。正殿两边,对称分布着大小相同的东厢和西厢。正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杼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极其宏阔,当年由汉高帝刘邦亲自主持的大汉立国典礼便是在此殿举行。因其地位非凡,殿中正首至今供奉有刘邦斩白蛇起义的金剑,世称高帝斩白蛇剑。

  大夏殿是长乐宫中规模仅次于前殿的大殿,位于前殿之东,雕饰华丽,殿前有清澈见底的鱼池和酒池,昔日秦始皇嬴政曾在这里举办盛大的酒池肉林之宴。但最吸引人的目光的却是殿前台阶两旁伫立的六个巨型的坐姿铜人,各高三丈、重千石[3],正是昔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缴民间兵器所铸的十二金人——足履六尺,皆夷狄[4]服,胸前铸刻有秦相李斯所篆、秦将蒙恬所书的铭文:“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5],一法律,同度量。”

  十二金人自铸成之日起,一直被放置在秦京师咸阳阿房宫的宫门外,据说能够安定天下。然而暴秦残酷无道,苛政胜于猛虎,民不聊生,再大再重的铜人也难以镇压住不平的人心。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首先起义抗秦,一时间风起云涌,群雄响应,从秦始皇兼并天下到秦灭亡,前后仅十五年时间。义军中实力最强的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后,将秦宫中的金块珠砾抢掠一空,又纵火烧了阿房宫,三百里逦迤宫室尽成焦土。废墟中独剩十二金人,巍然屹立不倒,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兴衰与王朝的更替,即后世诗谓“朝做干戈化炉红,暮看焚尽阿房宫”。汉代立国,刘邦不嫌麻烦地将其移来长安,安置在长乐宫中醒目的位置,自然也是希望它们能协助刘氏镇守汉室天下。

  时值阳春三月,大汉天子刘彻亲自带领涉安侯於单到长乐宫拜见王太后,顺便参观游览闻名天下的十二金人。皇帝的脸上写满了春风得意,随侍其左右的也尽是亲信重臣,三公有丞相薛泽,御史大夫公孙弘;九卿有太常司马当时,郎中令李广,未央宫卫尉苏建,长乐宫卫尉段宏,太仆公孙贺,廷尉张汤,大行正丘,宗正刘弃,大司农郑当时,少府孟贲;京师长官有中尉李息,左内史李沮,右内史汲黯等人;诸卿有主爵都尉李蔡、御史中丞李文等;另有不少匈奴降人封侯者及后人,如弓高侯韩则、襄城侯韩释之,均是韩王信后人;还有不少内朝宠臣如将军卫青[6]、光禄大夫吾丘寿王,太中大夫东方朔、严助,侍中桑弘羊,郎官徐乐、霍去病等,新近归国回朝任职的太中大夫张骞、奉使君甘父、郎官赵破奴也在其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