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崇祯盛世_轩樟【完结】(978)

  东林书院将正直的士大夫吸引过去。而这些人自然支持书院创立者的看法,在他们看来,万历皇帝对他长子的偏见(这种偏见导致他偏袒他的第三子继位)是不合乎道德,不合乎礼仪的。他们反对万历皇帝立朱常洵为太子的热情,不逊于任何狂热的宗教信徒。

  万历二十九年,皇帝最终屈服了,皇长子朱常洛被立为皇太子,朱常洵为福王。即日诏告天下。次年正月,并为太子册妃郭氏。但文官们看来事情还没有结束。那位掩袖工谗的郑氏日夜挨在皇帝身旁,谁敢担保情况不起变化?

  但万历皇帝在文官集团面前已经充满了屈辱感和无力感,他对文官集团早就不再信任,现在更是满怀憎恨,皇帝的罢工持续了下去。

  臣僚们抗议的奏章不断向他提出,他也不加答辩。因为他知道,只要在奏本上一加未批,不论是‘激’烈的驳斥还是冷静的辩说,这些朱批和原来的奏折都要送到给事中的办公室里传抄公布,这就正好中了那批抗议者的下怀,使他们达到了沽名买直的目的,而暴‘露’了自己缺乏雍容的气度。最合适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可恶的奏本留中,即扣押在宫内不加批示。

  于是有良心的官员觉得无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只好提出辞呈。万历以同样的态度对付这些辞呈,既不接例慰留,也不准离职。有的官员在盛怒之余径自挂冠而去,吏部建议对他们追捕而加以究问,万历同样还是置之不理。

  到他临朝的后期,一个文官自动离职就意味着一个名位已被废革,因为不再有人补缺。到万历四十二年,政fu里的六部尚书中,现在只剩下一部有尚书了,全国的巡抚、巡按御史、各府州县的知事已缺了一半以上。皇帝即不批准吏部对官员的升迁,也不批准处罚官员。这等于将政fu机构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全部破坏。

  但万历皇帝现在已经一无所求,既然爱子不能当上皇帝,那就多给他点零‘花’钱吧。土地税和人头税有明太祖制定的祖宗家法在,不到危急关头不能加税。神宗于是征收商税,除书籍与农具免税之外,一切商品‘交’易都收税百分之三。另外就是臭名昭著的“矿税”。

  神宗派大批太监四面八方的出去收矿税。只要“矿税使”认为甚么地方可以开矿,就要地产的所有人‘交’矿税。这些太监无恶不作,随带太批流氓恶棍,到处敲诈勒索,‘乱’指人家的祖宗坟墓、住宅、商店、作坊、田地,说地下有矿藏,要‘交’矿税。结果天下‘骚’动。征收的财物缴入神宗内库的只十分之一、太监克扣的是十分之二、随从瓜分的是十分之三、流氓棍徒乘机向良民勒索的是十分之四。

  万历皇帝给福王朱常洵婚娶时,排场阔绰,‘花’费了多至三十万两白银。建筑王邸又‘花’了二十八万两。

  福王去河南就藩时携带了大批财物。百姓们默默地看着这个将富裕建立在他们苦难之上的年轻王爷,祈求上天给他惩罚。几十年后,李自成大军攻破洛阳,将福王的血和鹿血一起倒入酒中,取名叫“福禄酒”。在明代历史中,神宗经常被过度地描写成一个荒唐、好‘色’、懒散的皇帝。从万历三大征看来,神宗绝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虽然,我们可以说他是好大喜功,但是不要忘了,他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始终强调朝鲜要力求自保的事实。实际上,神宗对于每一次军事行动,似乎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且,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对于指挥失误的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神宗的胆略。

  相比于万历爷跟文官集团的抗争,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政治改制则更有目的‘性’,也并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他是非常的有步骤有计划的!

  从崇祯皇帝朱由检重生,一直隐忍到今时今日才正式抛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在当初建立皇党的时候,就一股脑的开始改现代,不可谓城府不深!

  因为重生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非常的清楚,要对抗实力强大,以高尚的论调为掩盖,实则是一堆八股文造就出来的窝囊废的这么一个群体,自己必须建立一个更加有体系的政党来加以对抗!

  纵然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这个四不像政党,还不能跟后世中国强大且伟大的政党相提并论,但作为政党的凝聚力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所需求的!

  第0834章 谁赢谁输

  纵观太祖爷后面各家皇帝和文管集团所对抗的历史,崇祯皇帝朱由检很清楚,不是文管集团太强大,而是皇权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方法,变得更加的强大!

  概因为,文管集团是作为一个集合,集合可以肆意的发展,而无法约束,而皇权就不同,必须扶持一股势力去和文管集团这么一个集体对抗!那么就存在再驾驭一个新的集体的危险!有可能两个集体,皇权都无法驾驭的话,就会造成明末乱世这样的情况!

  从崇祯皇帝朱由检扶持自己的势力,并保护收拢依附于魏忠贤阉党势力集团开始,他就准备好了有一天要同文官集团正面开战!

  神宗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实在处理得太糟了,换了更强硬一点或者更软弱一点的皇帝,都会比神宗处理的好,神宗既不听从文官的意见,也不明确加以反对,使得文官们都想自己像海瑞一样以直言敢谏留名青史,大家都崇尚虚名而不干实事。加上他把对官员监督权和奖励权全都放手,文官们想干事的都走了,剩下的陷入无意义的清谈争论之中,使得明末终于形成党争的风气,文官们党同伐异,彼此攻击,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整个政府陷于瘫痪状态。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