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朝败家子_尹三问【完结】(270)

  “确实如此,东西两边的突厥人虽然分而治之,但到底同宗同源,当时若相互援助,我大唐军队相对取胜可不容易。”狄知逊对此深以为然,十年前他们都是那场决定国运大战的经历者。

  “但现在不同了,今年咥利失之臣俟利发吐屯勾结欲谷设作乱,咥利失逃往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在那里死亡。弩失毕部立其弟之子薄布恃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西边的突厥人算是统一了。”

  李道宗道:“别看西突厥可汗上表大唐皇帝,又是纳贡又是修好,但实际上却别有用心。尤其是近几年,大唐对西域各国的影响逐步加深,击败吐谷浑,大有沿着祁连山下的走廊恢复前汉盛世的趋势。

  西突厥素来将西域各国视为囊中物,自家后花园里的臣属,焉能让别人染指?所以对我大唐还是相当忌惮和敌视的。”

  那是当然,大唐的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威胁到西突厥的安定,有想法是自然的。

  如果放在以往,西突厥人估计不介意和大唐打一仗,但东边突厥颉利的战败是个血淋漓的教训。

  使得他们不敢轻言动兵,毕竟从天山脚下兵发长安夜不现实。只要唐军尚未直接到达西域,两国的直接正面冲突暂时会避免。

  自己不动手,可以怂恿支持别人动手嘛!

  比如吐谷浑和薛延陀!

  此时想来,几年前吐谷浑进犯大唐之事颇为诡异。吐谷浑力量相对薄弱,后面尚且有强大的吐蕃为威胁。

  正常情况下,他们不该轻易对外动武,尤其是惹怒大唐这等庞然大物才对。可他们却偏偏这么做了,那么此事就显得非同寻常了。

  大唐君臣原以为是吐蕃人在背后捣鬼,但前不久发生了一件事,一个插曲揭开了事实真相。

  这事说起来当真有些意思。吐蕃如今国力强盛,在军事方面几乎可以与大唐比肩,其赞普松赞干布年轻有为,也颇为仰慕中原大唐帝国。

  也有那么一个心愿,迎娶大唐的公主。

  最初是有想法,大概觉得自己身价不高,不曾明说。但某次一个大唐使臣出使吐蕃,多嘴说大唐有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

  吐蕃人一听有些不服气了,小小吐谷浑竟然迎娶了大唐公主。吐蕃怎么能例外呢?

  于是乎,松赞干布便派人前来长安提亲,求娶大唐公主,结果被李二陛下直接给拒绝了。

  提亲被拒。松赞干布和吐蕃大臣都觉得很屈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乎,他们带着兵马便去进攻吐谷浑了。

  不得不说,吐蕃人这个逻辑思维真是特别。是大唐拒绝了他,可他们去率部攻打一个毫无过错的部族,吐谷浑当真是冤枉啊!

  嫉妒。松赞干布肯定是嫉妒吐谷浑可汗,一个不如他的能娶到大唐公主,而他的求亲却被拒绝了。

  所以得胖揍一顿吐谷浑,以泄心头之恨。

  再者,或许可以理解为大唐示威或者说警告。看看我们吐蕃军力多强大,想打谁就能把谁打趴下,你们大唐不要看不起我,下次求亲可不能再拒绝。

  根据文成公主下嫁的典故来看,吐蕃人的目的应该算是达到了。

  同时也暴露出吐蕃和吐谷浑之间关系不良,那么在背后怂恿吐谷浑进犯大唐的,必然就是西突厥了。

  对吐谷浑而言,他们大概是想要以此来借助西突厥的力量,来牵制的吐蕃,从而给自己争取生存空间。

  除了吐谷浑,西突厥要拉拢的对象自然是薛延陀。

  从各方面来看,薛延陀都比吐谷浑更有价值,更有实力。薛延陀而今的兵马与昔日的颉利可汗不相上下,他们距离大唐更近,开始作战后不想吐谷浑那样有后顾之忧,可有全心全意南下进攻。

  对大唐造成的伤害和压力也是最大了,西突厥可汗相信,夷男绝对能把战火烧起在东边草原。

  所以,夷男寿辰这样的好机会怎么会放过?西突厥必然会被人前来出使,加以最后的怂恿,并且商讨具体策略。

  李道宗道:“西突厥可汗派出了他的亲弟弟努失毕部小可汗胡禄为使臣,出使薛延陀,你们到时候可能会正面交锋。一切当需小心。”

  “有胡禄的资料吗?”

  “有一些,但很简略,毕竟西突厥距离长安遥远,且刚刚发生过动乱,胡禄算是新崛起的新贵,以往籍籍无名,所以了解不多。”

  “好吧,那就等到了真珠可汗汗帐再见识见识吧!”不能做到知己知彼,那就只能随机应变了。

  “嗯!”李道宗道:“你们务必要小心,不管怎么说胡禄身份尊贵,西突厥能让他出使,便表明对此重视程度非同一般,达成意向的可能很大。”

  谢逸不禁心中暗叹,使臣的身份确实比较重要,但也要分场合和情况。如果真是为了与西突厥比肩,甚至超越之,最好是派一位亲王出使。

  李世民能舍得自己的亲儿子,亲兄弟冒险出使?可能吗?

  更何况,身份只是一个重视程度的象征,对薛延陀的影响成分不大。真正影响夷男做出决断的还是利弊权衡。

  大唐给不了他太多利益,如果威慑再不够的话,便只能想办法糊弄和“恫吓”了。

  要怎么做呢?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