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界级阴谋_[法]贝尔纳·布尔蒂克斯【完结】(94)

  专门从事身心医学研究的心理治疗师理查德·苏德(Richard Sunder)说:“艾滋病不存在的证据?1956年从一位扎伊尔人身上提取的脱氧核糖核酸样品,经过测试呈阳性。也就是说,这个从未从艾滋病中分离出来的病毒(那个将它分离出来的人得了诺贝尔奖)在流行之前已经在非洲存在了差不多三十年。结论:非洲被艾滋病毒感染了三十年却完全没有流行起来,也没有造成过如此突如其来的导致大量死亡的现象。有人能告诉我为什么三十年间没有一个非洲人死于好像不存在一样的艾滋病吗?而为什么三十年后突然变成这样,连咳嗽和腹泻的人也认为可能被艾滋病感染了。这都多亏弄虚作假的统计,使得人们相信它在非洲杀伤力十足地流行着,很多非洲人死在它的手上,而他们只是死于营养不良和第三世界特有的疾病。”我们听清楚了,他是说:“……他们’只是’死于……”,好像死于饥饿和热带疾病是一件无能为力的事,而无需对此过分地发出警示!

  连南非(艾滋病传染最严重的国家)总统塔博·姆贝基,也引用这些“异端邪说”,来为其拒绝提供艾滋病人抗VIH疗法提出辩解。科学界行动起来,在有着五十个国家的五百位科学家签名的《德班宣言》(2000年7月)中,他们再一次重申:“VIH导致艾滋病是明显的事实……不幸的是,还有人继续顽固地予以否认,而他们所持的立场将导致不计其数的死亡。”

  HIV试验是胡言乱语?

  如果艾滋病不存在,那么试验也就不存在。再听理查德·苏德怎么说:“事实上,艾滋病的所有’零部件’都是被医生们,尤其是被罗伯特·盖洛(Robert Gallo),和医药工业,特别是出产齐多夫定(AZT)的葛兰素康威公司,以及实验室共同制造出来的。因为所有各方都在他们所认为的,于上世纪80年代爆发的,未来三十年还将杀死一半人口的传染中看到即时的经济利益。二十年过去了,不只一半人没被杀死,而且传染还令人吃惊,无法解释地大大减弱了。”当然,我们可以反驳说,自从大范围传染开始,已经有超过一千九百万非洲人死于艾滋病,占全世界艾滋病受害者的三分之一还多。然而对于理查德·苏德,这也许只是一个统计学的说法而已。

  真实数字

  200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ONUSIDA)的联合报告指出,2006年,全世界大约有三千三百二十万人艾滋病毒VIH的携带者,其中包括两百五十万儿童和一千五百四十万妇女。这一数字比前一年下降了16%,是在改进评估工具的基础上,对全球大规模流行病数据进行的一次重要修正。

  2007年,又有两百五十万人被艾滋病感染(四十二万个孩子);同期,两百一十万人死于艾滋病(三十三万个孩子)。

  估计大约有两千两百万艾滋病血清呈阳性的人(占全球艾滋病人口的68%)生活在非洲的亚撒哈拉沙漠地区。

  齐多夫定,伪药物、真杀手?

  这是“异端”运动象征性人物彼得·杜斯伯格(Peter Duesberg)提出的论点。这位伯克莱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教授在1987年发表出和科学界泾渭分明的艾滋病理论,他认为,艾滋病实际上是由使用药物,特别是由使用齐多夫定(AZT)治疗引发的不同疾病的混合症。病人不是死于艾滋病,而是死于治疗,还有压力。还是那个理查德·苏德,在“治疗性灭绝”的概念下发展出一种假说:“齐多夫定是三十年前癌症治疗停止使用的药物,原因在于它具有毒性,即医学界对于致死性毒药的委婉说法。1964年对患癌白鼠所做的实验表明,齐多夫定具有摧毁新细胞,导致暴发性猝死的特效,而对于癌细胞却毫无威胁,使用齐多夫定的白鼠都在几天后死亡,齐多夫定从此被束之高阁。然而二十年后的1984年,变成葛兰素康威的美国伯勒斯康威医药公司正为白白花在齐多夫定上的投资一筹莫展时,想到了这个令此致命药剂重出江湖的主意……二十五毫克的小瓶上标着一个被两节交叉的胫骨挡在前面的骷髅头,病人每天规定可以服用四百到一千两百毫克。那么,当然了,它刺激免疫系统,甲状腺素(T4)上升以中和毒物的作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就会杀死所有的甲状腺素!具有致人死地的反安慰剂效果(‘你的艾滋病血清检查呈阳性,五年之后你就会死!’)的齐多夫定才是艾滋病真正的死亡原因。”

  停止妄想吧!

  对抗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会执行主任迈克·卡察契肯(Michel Kazatchkine)所说的话可以用来为本章作结:“病人体内存在病毒的有力证据;VIH的传染和疾病突发之间的时间联系;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ntirétroviraux)的有效性;在动物样本获得的类似病毒的信息;以及来自其他大量实验的结果,都使得长期以来科学界共同而毫无保留地认识到,在VIH和艾滋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5]。”

  参考资料

  1)《黑猩猩携带流行与非流行HIV-1》Chimpanze Reservoirs of Pandemic and Nonpandemic HIV-1,“科学”杂志 Science, 2006年5月25日: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313/5786/523

  2)Edward Hooper,《河流:HIV和艾滋病的源头之旅》The River: a Jouney to the source of HIV and AIDS, Little, Brown and Co.出版社,1999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