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的朝阳_无语的命运【完结】(1356)

  对于遗族的抚恤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也正因如此,军人遗族的利益一直深入国家重视,而现在,若是有另一个群体享受与军人遗族同等权力,自然不是唐荣俊所愿意看到的,或者说其它任何人愿意看到的。

  “唐卿猜到了朕的想法?”

  “去年陆海军征召兵员大概是54.5万人,如果臣所料不差的话,陛下是想给予他们免税特权。”

  “你说的不错,不过……”

  沉吟片刻,唐浩然继续说道。

  “但是,朕并没有打算完全免费他们应纳的田赋,朕的想法是,在他们服役军役以及后备期间,田赋是可以免除的,而在退役之后,田赋可以减少五分之四,作为其服役在乡役的回报,而于十五年的在乡役期结束之后,田赋可减征三成,以作为对其服务国家的回报!当然,这是一代人!”

  “贿赂”在某种程度上,唐浩然是在“贿赂”他的臣民,当他意识到乡村间可能存在的革命温床之后,在意识到这一难题极难破解的之后,军队便成为了他唯一的依靠,而军人自然也就成为贿赂和依靠的对象。

  “一代人之后,这一优待自然可以结束!”

  “这……陛下……”

  沉默片刻,唐荣俊意识到这种优待政策的与军人和他们家庭的意义,这绝非只是简单的于门前钉上一块“军属”的铁牌子所能相比,而是高人一等的象征,如同宋明两朝时的国家养士一般,只不过宋明之时,国家养的读书人,而现在,陛下选择了军人。而这无疑于在乡间奠定了一个新的阶层——一个不需交纳田赋的特权阶层。

  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每年只需要花费数百万元至多千万元,就可以获得一个固定群体的全力支持——数百万军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永远都将会是朝廷最坚定的拥护者!

  第362章 军国民化

  “反观历史,弘武六年决定着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开始了其从未曾有过的锐变,这种锐变是根本上的……而最为根本的锐变是臣民至国民的锐变。在随后的数十年间,通过不断的国民改造,四万万皇帝陛下的臣民成为了中华帝国的国民,这种改变始于弘武六年,而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改变却始自于最受后人病诟的是,其竟然始自于军国民化。”

  《帝国百年》

  “村公所的人,过去是靠民间有声望的士绅,而现在则要把军人送进村公所,这样的话,那些退役……嗯,在乡军人的身份如何介定?”

  在皇宫的书房内,面对着陛下的要求,袁世凯已经开始用笔在纸上计算着什么了。去年,结束了东瀛总督一职的他回到了南京,晋升为帝国的民政大臣——在内阁之中,民政大臣地位之显,仅次于总理大臣。

  可以说此时的袁世凯已经位极人臣之显,不过即便如此,他依然小心翼翼的,毕竟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他还是懂得的。

  沉思片刻,唐浩然摇了摇头说道:

  “村公所兼职档案员、邮递员,又要调解一堆小纠纷,应该算是公务员。话说回来,按照帝国陆军军律的规定常备兵支给全额津贴——每月四元,服役三年退为后备兵,月支津贴两元;又五年退为在乡军人,津贴每月一元;平时各就其业,冬季调操一月,又十年除其军籍……”

  在很大程度上,当年东北军的创建过程中,唐浩然充分参考了北洋陆军的组织条例,尤其是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的规定上,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非常简单,中国没有义务兵的先例,而且军人的历史地位低下,所以建立“义务兵役”时,同样参考了北洋陆军的建设,最终这种义务式强制征召和雇佣兵式组织成为了陆海军组织的特点,每一个士兵从服役那天起,国家就和其“签订”了长达十八年的合同,在这十八年中,士兵即便是退役也能从国家领取军饷,应该是津帖。

  得益于军人地位的提高,加之强行推动的义务兵役制,使得的现在军队从来都是征召最优秀者,毕竟每个年满18岁的公民都需要服兵役,现在的军队往往云集着中国身体素质最为优秀的农村子弟——95%的士兵来自于农村。

  实际上,这正是陆军与海军的区别,陆军往往都是泥腿子——士兵大都来自农村,海军士兵大都来自城市,前者服兵役是因为法律,而后者服兵役却是因为向往大海。甚至两者的军官也是如此,而相对应的是,相比于文盲也可以接受的陆军,海军对士兵的素质要求更高,甚至现在海军已经提出了非高等小学不可的基本条件,而这恰恰是农村子弟最大的软肋。

  也正因如此,唐浩然提出的“农村军人免税”方案,才会不至于因为城乡区别作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城市军人没有优待,相对应的是城市军人的退役金会适当的增加。总之,对于军人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同,而亏待那一方。

  在唐浩然最初的计划之中,不过只是通过“税务优待”去扶持出一个“乡间的特权阶层”,进而作为“乡间基石”稳定乡村,在保障国家对乡村控制的同时,阻止任何“动荡”于乡村发生。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