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华之魂.星辰谱(全四部)_翟明战【完结】(297)

  南下在战火中出生后,开始也是由挑夫挑着随部队转战,后来也不得不寄养到老乡家,和老乡的孩子一块吃地瓜干、高粱煎饼。在那样的环境里,一个孩子要活下来,确实很不容易。罗荣桓、林月琴深知,农民为他们哺育两个孩子,该花费多少心血和精力。所以他们时时教育东进和南下,不要忘记他们是由平民百姓用乳汁和心血养大的,忘记百姓,就是背叛。他们这样教育儿女,也时时鞭策自己。林妈妈对罗玉英的感情,就是发自内心的对在农村、农民养教的孩子的真情。他们期望自己所有的孩子,都能永远保持平民子女的本色。进北京后,他们就把东进、南下送人寄宿制小学,离家很远,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每周星期六下午回家,罗荣桓、林月琴决不允许派小车去接,而让他们乘坐公共汽车。有一次,学校集会放学晚了,秘书知道后派车去接了一次。罗荣桓知道后,把全家人和工作人员叫到一起,严肃地对大家说:“这样不好!汽车是组织上给我工作用的,不是接送孩子们上学的,你们是我的孩子,在平时无形中已经享受了不少你们不应该享受的待遇,如果再不自觉就不好了。那样,我不是爱你们,而会害了你们。”

  有一次,东进、南下放学回家,没有搭上公共汽车,便步行20多里,天很黑了才赶回家。全家人正在担心、着急,见东进带着妹妹满头大汗走进门来,问清原因后,罗荣桓高兴地表扬他们说:“这样做很好!你们应该时刻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走20多里对你们来说实属不易,但对农民孩子来说却不算回事儿,这中间还有差距。爸爸是农民出身,你们原本就是农民的儿女,从小又被农民抚养,就要永远做个合格的农家的小农民。”

  第25章 红军的女儿——方梅

  方志敏和缪敏之女方梅,生于1932年12月,当时父亲方志敏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常委。方志敏很喜欢这个小女儿,但没有时间照顾她。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2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府主席团委员,受到大会表彰。毛泽东同志曾称赞方志敏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模范。10月,方志敏又兼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11月,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率军团北上抗日,挺进皖南。父亲兼职越多,工作越忙,呀呀学语的小方梅,就很难见到父亲,更不要说得到父爱了。

  1935年1月,方志敏率部于皖南怀玉山区遭敌军重兵围攻,不幸被俘。在狱中,方志敏非常思念自己的儿女,愧疚自己不是个好父亲。但他并不后悔,为了民族,为了国家,牺牲个人和子女是值得的。所以,他在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在苦思亲人的情况下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13万字的文稿,把他对儿女的亲情完全融化到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之中。8月6日,他在南昌下沙窝从容就义时,方梅才两周岁。两岁的孩子,还是个什么也不懂、什么也记不住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父亲永远离开了她,而母亲又要去延安。

  革命的后代是不幸的,她们在童年就失去了父母的爱;革命的后代是幸运的,每当在生死关头,总有人接纳她们。母亲走了,小方梅被寄养在弋阳县樟树墩乡直源村的退役老红军吴西河家里,并改名吴梅妮。养父吴西河靠打长工为生,家里非常穷苦,但他为了抚养革命后代,主动挑起了养育小方梅的重担。尽管吴西河夫妇节衣缩食,忍饥受冻,小方梅还是没有穿过棉袄、套靴,还是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穷人的孩子懂事早,为了减轻养父母的负担,梅妮六七岁就能到山里采野生竹笋和蘑菇,到田里捡田螺;梅妮10来岁时已经挑起了一半家务,还能干不少农活。梅妮15岁以后,就挑起了家里的生活重担。梅妮渐渐长大了,吴家夫妇已经把她看成家庭的顶梁柱,但吴西河老人并未隐瞒真相,经常给她讲方志敏的故事,激励她要牢记父亲是怎么死的,长大一定要继承父业……

  解放后,当昊家把吴梅妮换姓更名送回到她母亲身边时,方梅已是18岁的大姑娘了,却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16年的别离,16年后的团聚,有多少痛楚辛酸?16年的养育,16年的深恩,怎样报答?吴西河老人什么也不要,因为他养育的是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女儿。老人歉疚的是:“家里太穷了!没能让孩子上学。”

  缪敏任上饶地委组织部长时,把方梅送进上烧烈士子弟学校学习,后来又转到江西省立工农中学。1954年,方梅被下放到泰和一个农场当农工,几年后到新成立的瑞金大学当图书管理员;196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的方梅被调到赣州航运局工作。1972年举家迁回南昌。1986年退休时,她是江西省航运局劳资科的主任科员、经济师。

  岁月如流水,方梅转眼已年过半百,但她从来没有忘记过养父的话:“你是方志敏的女儿,你一定要记住你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从1981年起,方梅立志了解和挖掘父亲的事迹,曾自费到父亲生前战斗过的地方采访考察、收集资料。经过近10年的努力,她已收集了100多万字的资料,整理出20多万字的素材,并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江西日报》、《名人传记》等报刊上发表了30余篇纪念父亲、宣传烈士的文章。她还完成了加余万字的传记文学《方志敏的人生》(暂名)的初稿,这对于只上过4年半学的方梅来说,意味着付出了超出常人百倍的艰辛。但这不仅是对生父,也是对养父一种最好的回报。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