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华之魂.星辰谱(全四部)_翟明战【完结】(322)

  “快靠边站,给保育院的驾窝子队让路!”一道命令从队尾反向传来。对保育院的孩子们来说,“保小”的同学可都是大哥哥、大姐姐,他们都赶紧躲到了路边,等待着弟弟、妹妹的摇篮过来。来了,保育院的队伍过来了,每头驴、骡子、马上,分驮着两个大柳条筐,每个筐里面对面坐着两个孩子,他们随着山路的坎坷和牲口的颠簸上下起伏,左右晃动着。整个延安保育院都在骡马背上,在一只只老乡的粪筐中,一个个名副其实的摇篮里,摇着、摆着、晃着,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头上是低沉沉的苍天,脚下是万丈深渊……从古至今,人世上谁见过这样长年累月,日夜不停的流动保育院呢?世上还能否找出第二个国家的保育院的孩子们,曾爬上过海拔两千米的高山,坐在悬于半空的摇篮里摇过呢?谁曾这样每一步、每一刻都在生死之间“自由选择”,在惊心动魄的运动中“创造自己”一天天成长呢?可是“保小”的同学平静地看着自己的弟弟、妹妹,看着他们静静地坐在粪筐里,已经习惯了这种动荡,这种危险,似乎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有的安然睡着,有的扭头看着路边的哥哥、姐姐。哥哥、姐姐们向他们挥动着手,赞扬他们的勇敢和继承精神,因为哥哥、姐姐们也是这样过来的。

  1947年9月初,“一保小”从黄土高原走下来,踏上了辽阔的华北平原,到河北省武安县阳邑镇住下来。全校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大会,用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了“行军模范”,把他们的名字绣在一面红旗上,以兹纪念。从此,邢立统、刘金梅、秦新华、伍绍祖、林用三等20多位同学胸前都戴上了一个木制的“行军模范”奖章。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但终生都为这个简朴的小木块感到自豪。因为它可以证明,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最艰难困苦的岁月,延安摇篮的孩子们曾历程近两年,行走两千里。

  “一保小”在河北省武安县阳邑镇住下来后,大同学管小同学的工作依旧没有停止。学校正式复课后。有一段时间,老师都集中在一起开展“三查”运动,全校学生就由少先队统管起来。高年级的少先队组织不仅要负责本班工作,并且还要给低年级小同学派出两个人去承担老师的任务,称为“小先生”。小同学打架了由他们劝解,吃饭要他们整队,上课要他们负责教认字,课外活动带着小弟弟小妹妹做游戏、讲故事;晚上睡觉,他们要睡到靠门的地方,嘴里还得叨念着:“别害怕,狼来了也没事。”夜里还要叫小同学起来“尿尿”……担当了老师、保姆和妈妈的全部责任。

  白天佑同学是个男生,可他心灵手巧,拆洗被褥又快又好,同学们都钦佩地称他“白大姐”。有的小同学爱尿床,他们被褥上的气味特别大,在阳邑镇大搞过一次个人卫生,拆洗了所有的被褥,都是白天佑、朱尊英等大哥、大姐们帮助拆洗的。

  “保小”在阳邑镇复课后。此时当地正处于土改高潮,斗争地主的大会常召开。学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认识,经常让学生去参加斗争大会,听贫苦农民控诉地主的罪恶。农民的血泪控诉,加深了孩子们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地主阶级的憎恨,坚定了他们的革命立场。

  1948年夏,“一保小”转移到井陉县的孙庄,和华北解放区的行知、光明两所干部子弟学校合并。更名为华北育才小学,并从山沟里转移到华北平原的行唐县住下来学习。

  1949年夏,最后一次行军,在旧世界轰然倒塌的轰隆声中,他们不再步行,也不坐架窝子,而是坐上了大汽车,向最后的行程北平挺进!

  第40章 四支儿童军的五条长征路线

  延安保育院和“保小”在撤离延安时,先后共有四支队伍、五条行军路线:

  第一支队伍是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在院长杨芝芳等领导下,于1946年11月从延安撤退,1948年7月返回延安,1949年11月迁到西安。行军路线:延安——子长(瓦窑堡)——绥德(土地岔)——李家沟(渡黄河)——离石(碛口)(王家沟)——延安(李家洼)——西安。

  第二支队伍是陕甘宁边区第二保育院,在院长张炽昌等领导下,于1946年11月从延安撤退,1949年9月进北平。行军路线:延安——绥德(三十里铺)——吴堡(过黄河)——离石(碛口)——汾阳(柳林镇)——襄垣(南里信村)——河北平山(刘家会村)——山西(定县)——北平。

  第三支队伍是延安洛杉矶托儿所,在所长丑子冈等领导下,于1946年11月从延安撤退,1949年4月进北平。行军路线:延安——子长(瓦窑堡)——青涧县(枣林沟)——绥德——吴堡(过黄河)——离石(啧口)——临县(林家坪)(张家沟)(三交镇)——兴县——平山——北平。

  第四支队伍是延安实行供给制的干部子弟小学的师生,他们根据边区政府的命令,合并成为“一保小”、“二保小”,在郭林、刘志楠校长等领导下,分别于1946年秋冬、1947年春进行转移。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