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华之魂.星辰谱(全四部)_翟明战【完结】(355)

  大地课堂

  老师和员工们白天辛勤劳动,晚上总结一天的工作,安排次日的计划,非常紧张辛苦。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座因陋就简、朴实实用的校舍建成了。彭殿卿、刘峰、张风杰、李林、张克良等教师亦相继到齐了。到4月初,在区政府教育处长刘凯丰同志的亲临指导下,“晋察冀边区光明干部子弟小学”正式开学了。

  当时,处在战争年代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学校坚持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艰苦奋斗,精心培育革命后代,造就了一批接革命班的基础人才,也锻炼了新参加革命工作的同志的革命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全校师生亲同骨肉,形同一家,谁也不叫苦,谁也不退缩,而是心情愉快,信心十足地共同刻苦学习。例如:七八岁的小同学看见一棵麦穗,不是踢一脚,而是“咱们送给农民伯伯去”;老乡们遇到学校有困难,争着主动去帮忙;国民党飞机经常骚扰解放区,师生们就到山沟里坚持上课,飞机来了就隐蔽,飞机走了再学习,真是蓝天当教室,膝盖做桌椅,树枝为笔,大地当纸。

  小同学遇到敌机轰炸,不是哭叫害怕,而是指着飞机痛骂“蒋该死!”日寇的“三光政策”破坏得该村家家缺院墙,户户少门窗。山沟里经常闹狼,因而同学们除上课外,要求一律集体活动。大哥哥带着小弟弟,大姐姐领着小妹妹,一块儿做作业,一块儿做游戏,夜里睡在一块,甚至在一个被窝里。教师们一块儿备课、教学、批改作业,一块儿照料学生的生活起居,日夜操劳,又当老师又当保姆。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自治能力,曾发动组织过“做小先生运动”,高年级学生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洗衣服,照顾他们生活。师生们都是供给制,教职工都是每月6斤小米的零用费,每日3餐小米饭。学生的伙食标准稍高点,但也只能每周多吃一顿白面。有一次同学们见老师没有馒头吃,便拿馒头分给老师,老师不肯吃,学生就哭起来,后来有几个同学还到边区政府去,要求给老师同样标准口粮。

  每逢周六,有些情景更为感人,有家有父母的孩子被接走了,烈士遗孤和父母上前线的子女,大点的尚能坚持不落泪,而个别小娃娃竟哭喊着“我也要回家!”“我也要找妈妈!”教师一边哄孩子,一边同孩子一起掉泪,带他们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以填补他们心灵上缺少的母爱。

  建立光明小学,原本是做长期打算的。可是由于解放战争的胜利,总是出乎意料地快速。1948年夏,整个华北大部分解放了,当延安一保小转移到河北阳邑镇后,于是华北局决定把延安“保小”、晋冀鲁豫边区“行知”和晋察冀边区“光明”三校,集中到河北省井隆县孙庄合并成为一所学校,更名为“华北育才小学”。继而,因人数增加,规模扩大,华北育才小学又迁到河北省行唐。

  华北育才小学在华北平原的行唐县农村住下来后。很多同学从山沟里一到大平原,心情无比畅快,这时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华大地的辽阔,那平原一望无际。不过,此时傅作义还固守着北平,不时传来要偷袭石家庄的消息,学校只好又钻进山沟躲避。

  不久,东北解放!天津解放!北平解放!百万雄师过长江!南京解放!革命洪流势不可当,国民党是兵败如山倒,战火笼罩孩子们的生活将要永远结束了。

  在“保小”师生撤出延安时,毛主席曾说过:“我们把延安暂借给敌人住,用延安换敌人的北平,大家说好不好?”师生们当时听到这话,还觉得很遥远,甚至认为是梦境,可现在,眼看就要实现了。

  荣臻子弟小学

  1947年初,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准备向国统区展开全面反攻,战争形势要求部队迅速行动,轻装前进。为了保障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的安全,培养教育革命第二代,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同志把王宗槐部长召到阜平县城南庄的军区司令部。聂司令员严肃地说:“宗槐同志呐,有件事我看已经火烧眉毛了。为了能保证部队轻装前进,行动迅速,又能保证家属、子女的安全,军区党委决定,把留守在后方的家属、儿童组织起来,成立一所子弟学校,以利于部队集中精力在前方打仗,也利于培养和教育第二代。凡办每件事情,我向来的看法是,不办就别办,要办就办好。”

  聂总的话,像重锤般敲在王宗槐的心上。其实,对这件事,他和组织部的同志早已思虑良久,并分别向有关领导“吹过风”。现在军区党委下了决心,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紧接着,罗瑞卿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又亲自召集会议,研究办学的具体问题。为了纪念聂司令员对革命后代的关怀,大家一致赞成以聂总的名字命名学校为荣臻子弟小学。并成立一个“荣臻小学”董事会,由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王宗槐任董事长,司令部管理处长余光文和政治部总务处长佟铮任副董事长。

  1947年3月1日,在阜平县沟槽村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开学典礼。建校初期有工作人员24名,小学生32名,幼稚生18名,全部实行寄宿制、供给制。早期的学生有:聂力、殷子烈、周士琴、张业凡、唐婉文、李习、罗长海、封亚林、相皖华、张金庆、侯永雪、杨挹青、付季英、付秀英、孔令华、赵沱洲等。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经历:有的经受过战争的洗礼,有的经历了地下斗争的考验,有的曾吃过延安的小米,有的曾在敌人的“大扫荡”中周旋,有的在行军的马背上长大,有的从农民家里接来刚会走路,有的在失散中当过流浪儿……他们带着阶级仇、民族恨,带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带着战争的创伤,带着革命前辈的期望,来到革命后代的摇篮——荣臻子弟小学。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