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华之魂.星辰谱(全四部)_翟明战【完结】(394)

  葆华和星华,有着幸福的童年。在葆华10岁、星华7岁以前,他们一直随母亲住在河北老家乐亭县乡下。父亲在北京大学教书,每年放暑假时回家看望他们。1918年夏天,父亲在北京回营二号找到一处房子,把夫人、孩子接到北京,从此便在北京安了家。

  在葆华、星华的记忆里,故乡乐亭县大黑佗村是个很美丽的地方。他们常称自己是“海边子上的人”,因为乐亭位于渤海海岔子里,大黑佗离海边只有八九里地。海,苍蓝苍蓝的,镶着银白耀眼的细沙滩,一望无垠,令人神往。离村不远的“黄瓜口”流淌着冀东人的母亲河一滦河。

  天晴时,站在大黑沱村外,远处那灰楚楚的竭石山依稀可见。夏天的晚上,葆华和星华最爱坐在家门口的古槐树下,听老爷爷、老奶奶讲好听的“瞎话儿”。有个故事是说村东北角上那座神奇的大沙沱子的,他们终生总也忘不了,据说大黑沱村便由此而得名。

  这一方好山好水,养育了故乡勤劳勇敢的人民,也滋润着葆华、星华幼小的心灵,赋予他们真诚质朴的品格和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

  乡间生活,还使兄妹俩目睹到人世间的不幸与不平。

  20世纪初叶,中国的大地到处不太平,乐亭也不例外。军阀混战,盗匪猖撅,官府欺压,恶霸横行,水灾肆虐,地主盘剥…… 家乡父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葆华、星华的外祖母家是当地的大户,父亲又是京城里的大学教授,家里不愁吃喝。可是家里大人常常说起天灾人祸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家门口也经常有来讨饭的穷人。外祖母和母亲都是乐善好施的人,总要吩咐家人:“快给他们多盛点饭菜,让他们吃饱点!”

  葆华、星华有一位世间最好、也是最值得他们自豪的父亲。在他们的心目中,父亲总是那么慈祥。大钊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对孩子的教育,体现了“五四”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尊重个性发展的新思想。他爱孩子,却又从不溺爱,更不训斥或打骂。他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可惜由于各种原因,他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即便这样,在星华写的回忆录中,仍有大量篇幅是写“父亲对我们的教育”的,从中生动地勾勒出他们兄弟姐妹成长的轨迹。

  他们小时候,父亲对他们的教育似乎更偏重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方面。他总是从小事人手,一点一滴,在玩或讲故事当中告诉孩子一些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在看花的时候,星华忍不住掐下一朵自己最喜欢的花。父亲和蔼地告诉她,掐花是不对的,最美的花应该留给大家看。孩子们吃饭时不小心掉了饭粒,父亲便要求他们从桌上捡起来吃了,并且说,粮食来之不易,是贫苦农民一滴汗摔八瓣种出来的,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啊!

  父亲听到星华唱一首粉饰太平的歌,就说,这歌不好,不应当教小孩子昧着良心说瞎话。他亲自教给孩子们两首歌颂劳动和自由的歌曲。

  星华小时候胆子小,怕鬼,父亲就鼓励她做个勇敢的人。还给孩子们讲了一个他自己小时候夜过乱葬岗子、战胜莫须有的“鬼”的故事,以此告诉他们,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神鬼,不要迷信。

  大钊先生潜心把孩子们培养成遇山不愁、逢海不惧的人。他常说:“要是经常叫孩子们到深山野林里跑跑,有机会或者坐上小船,像鲁宾逊那样不怕风险,在海心里漂流漫游,那也是很有趣的事。这样做,既能锻炼孩子们的胆量,还能使孩子们胸襟开阔。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有一年回老家,他特意带着葆华、星华坐船走了一次滦河,这次独特的旅行,给葆华、星华留下很深的印象。

  大钊先生还很注意子女的美育教育。他是一位很有文学修养的人,经常给孩子讲解中国古诗词和西方文学名著,并且通过琴棋书画来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情趣。

  葆华、星华的少年时代,是在贫困和动荡中度过的。葆华十四五岁,星华十一二岁的时候,家境开始穷困起来,而且一年不如一年。母亲常常为吃穿发愁。有的时候,家里几乎陷人无米下锅的窘地。全家人穿得都很俭朴,甚至可以说比较破旧。星华在孔德学校读书,同学大半是北大教授的子女。少女时代的她,亭亭玉立,长得也好看,可就是穿不上件漂亮衣裳。她总是穿得很破旧,不是下摆加贴边,就是袖口、裤脚加贴边。哪个小姑娘不爱美?在同学面前她多少有点难为情。但是她比较早就懂事了。她听母亲说,家里的钱父亲拿去干“有用的事”了。啥是“有用的事”,母亲并没说。葆华、星华相信,既然父亲要这样做,就一定很重要。他们还看到,尽管家里穷,父亲仍一如既往地挤出钱来帮助一些穷困的青年。父母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葆华和星华都坚信,父亲做的一定有道理,一定是对的。因此,他们虽然生活艰苦,但从不主动伸手向父母要东西。

  过年了,小妹妹哭着闹着要母亲买新衣服,母亲心疼小女儿,咬牙做了一件。妹妹高兴地穿上了新衣服,星华虽是大姐,但心里也羡慕啊!可她一声不吭。她知道自己是长女,要像哥哥葆华一样,主动为父母分忧。

  葆华、星华渐渐长大以后,慢慢懂得了父亲从事的伟大事业。“五四运动”结束不久,父亲和陈独秀等便开始商量建党的问题。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父亲成为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那时候党组织没有经费,很困难,父亲就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贴补革命事业。在他的带动下,北方党的其他同志也都是这样做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