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汉王朝·汉武挥鞭与大汉中兴_老李船长【完结】(31)

  郭解大逆不道,灭族。于是郭解全家被杀了。

  观看行刑的人群中,有个年轻人,轻轻叹了一口气,默然走了。后来他在一本书里写道:郭解死得很可惜。这个年轻人叫司马迁。很多很多年后,有个叫班固的人,写到了这段往事,他说:郭解死有余辜。

  似乎郭解的死,是因为老头子公孙弘,公孙弘也为此背了两千多年骂名,一直到今天,因为他一句话杀了一个大侠,无论此大侠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反正杀大侠的都是坏人;

  换个角度,郭解的前辈,大侠剧孟,善终;剧孟的前辈,大侠朱家,善终。剧孟帮过周亚夫,朱家帮过季布,郭解似乎是因为本身的漂白、绿化工作做得不好,而死的;

  或者我们更应该从时代高度看。侠是乱世的产物,比如所谓的战国四公子,虽然身为贵族,行为却很大侠,其实他们就是四个社团的老大。郭解和他们,是一类人。可是郭解生在了大汉帝国,刘彻时期。这一时期,无论用什么词描述,也不会说这是乱世。时代已经变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哪里还有大侠们上下翻腾的空间?即便没有公孙弘跳出来说郭解该死,也会有东方弘、上官弘、司马弘……

  这个时代,大侠们想混下去,要么转行,要么转型,如果两者都没有,只剩一个结果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9)二十年养猪 二十年读书

  公孙弘今年七十三岁,在满朝的年轻一代中是个另类。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两道坎,公孙弘丝毫不见败象,身材高大,精力充沛,白发长须,每次上朝,飘飘然欲赴瑶池仙会。

  公孙大爷是典型的大器晚成。淄川国薛县人,淄川国就是当年文皇帝裂齐国为七的之一,薛县大约在山东省青州市附近。公孙弘年轻时当过一个小小的公务员,狱卒,恐怕连当年刘邦的亭长都比不过。可能是因为不识字,没文化,公孙弘出了岔子,被辞退了。公孙弘找不到工作,去养猪了,这一养就差不多二十年。

  四十岁时,某天公孙弘如被闪电劈了一般,福至心灵,无比清醒,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辈子少了什么。公孙弘去读书了,不惑之年,从零开始。主修儒家,辅修其他学派,这也是齐鲁地区读书人的传统了。数年后,全县都知道了公孙弘;十年后,名满淄川国。可惜那个时代是文景时代,无事之秋,公孙弘这种民间学者出头的机会几乎没有。尽管没有前途,公孙弘还是坚持在家呆着,没有出门游学,她有个老娘需要养,父母在,不远游,尽管是后娘,公孙弘觉得,后娘也是娘,该养一定养。

  等到六十花甲岁,有个大好机会从天而降砸中公孙弘,新皇帝刘彻即位了,并且向全国发布求贤诏,淄川国人的推荐名单里就有公孙弘。公孙弘来到长安,受刘彻接待,封了一个博士的小官职。不久后刘彻派给他一个大活,去匈奴访问。当时还是和亲政策,公孙弘的行程很顺利,回来后,向刘彻汇报。至于汇报的内容,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好妄加猜测,只是刘彻对公孙弘的汇报非常不满,说他是庸才。公孙弘也没争辩,而是默然递上了辞呈。走就走吧,刘彻也没挽留。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子,在不满二十岁的刘彻眼里,大概也是个老而无用的形象。

  公孙弘回了老家淄川国,再次沉默起来,倏忽间又是一个整十年。刘彻第十年,长安又向全国发了一次求贤诏,淄川国再次推荐公孙弘。公孙弘不想去了,他说我上次已经去了,皇帝看不上我,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别折腾我了,找个年轻人吧。有关部门去找了一圈,又找回来了,公孙老先生,还是您去吧,这是皇帝下的令,我们不能随便找个人就推上去,您受累,再去一趟吧。

  于是,年届古稀的公孙弘第二次踏上了去长安的路。刘彻出题策问,四方贤良们跟考试答卷子一样,这叫对策,前文说过。公孙弘在这些人里还不是最老的,最老的是辕固。辕固前文出现过,当年景皇帝座下的博士,跟另外一个黄博士差点打起来,后来被窦老太太叫去训话,嘴硬,被老太太扔野猪圈里,单挑野猪。就那位,今年九十多,也被推荐来了。

  下到二十岁黄毛小儿,上到九十岁垂垂老朽,同殿对策,这种场景在当时还是很少见的。所折射出来的,乃是大汉帝国堂堂大时代,大气象。

  贤良们的对策,要先经过太常令,批阅一番,排一排名次,再报给刘彻看,好让皇帝有个先后选择。公孙弘的对策排倒数第一。

  刘彻对于求贤这件事,是非常非常认真的,绝对不是做做样子给天下人看,所以不管名次先后,所有的对策答卷,刘彻都要全部认真看一遍。正因为刘彻的认真,公孙弘的对策,由倒数第一,一跃而被刘彻定为榜首。

  公孙弘的这次大跃迁,基本与运气无关,其背后有大大小小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10)老而弥坚(1)

  从刘邦建国开始,反思秦亡就是一个课题,一种思潮,刘邦时期的陆贾,刘恒时期的贾谊,都是其中翘楚。刘邦/吕后、文帝、景帝三代人也确实亲力把反思的结果付诸实践,秦朝完全中央集权家天下,那我就分封诸侯;秦朝滥用民力,那我就无为而治;秦朝打匈奴打南越,国家负担太重,那我就和亲,谁也不打;秦朝老百姓负担太重,那我就把税率定到3.3%;秦朝法律太死太硬,那我就简化软化,粉饰包装一番,大搞以德化民……诸如此类。效果有好有坏,时好时坏,比如分封诸侯,前期可以稳定国之根基,后期成了祸害;比如自由经济后期造成比较严重的贫富不均。但是瑕不掩瑜,积极影响完全盖过消极影响,要不然后代文人也不会论及盛世必言文景。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