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_[日]小熊英二【完结】(83)

  通过这次将京坂过世前的状况传达给家属的经验,谦二发现自己“托此之福肩上重担好像因此放下了”。原本谦二打算借此与自己的战争记忆做一个了断。但就在十年之后,谦二与原西伯利亚拘留者的朝鲜族日军士兵开始通信,甚至以日本政府为诉讼对象,参与了战后赔偿诉讼。

  * * *

  [1] 译注:泛指二战之后第一波婴儿潮中出生的人。

  [2] 译注:日本一亿人口全都是中产阶级。

  [3] 桥本健二,《“格差”の戦后史:階級社会日本の履歷書》,河出BOOKS,二〇〇九年。

  第九章 战后赔偿审判

  一九八七(昭和六十二)年,谦二已经六十余岁。儿子英二从大学毕业,进入出版社工作,谦二自己也开始领取厚生年金。

  立川体育延续靠着老主顾维系订单的特殊经营方式,经营规模逐渐缩小,而且大部分都移交给大木处理,谦二逐渐减少到公司处理业务的次数。虽然谦二的薪水因此减少,但房贷已经缴清,生活也相当稳定。

  此时谦二在一连串的偶然之下,卷入了战后赔偿审判之中。

  一、社会性活动时代

  谦二从一九八〇年代起,开始参与一些社会性活动。自一九八二(昭和五十七)年起成为国际特赦组织会员。谦二于一九七〇年代读过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又了解到一九八一(昭和五十六)年波兰民主化运动的兴起,由于这两个契机,他又重新深入关注集中营的人权问题。

  谦二参与的社会性活动,可以分成地区性活动以及与战争记忆关联的活动两类。其中地区性活动的参与背景,起因于谦二居住的八王子市南阳台居民站出来反对设置车辆监理所(汽车检查登记事务所)的运动。

  如前章所述,南阳台是切削多摩丘陵山坡斜面而开发出来的新兴住宅区域。至二〇一三年三月底,大约有三千三百六十三人居住。

  一九七二年起,开始有人迁入南阳台居住,这个地名源自于过去的农村名称。一九八六(昭和六十一)年起,因为土地分卖数量增加,由最早入住区开始往后划分为一丁目、二丁目与三丁目。谦二住的房子位于最早分售土地的区域,也就是后来被划成一丁目的地区。

  南阳台虽然是新居整齐排列的新兴住宅区,但公共硬件设施的建设却十分迟缓。这个区域最初甚至没有下水道,家庭废水与排泄物都得通过位于南阳台内的污水处理厂净化。因此居民运动的重心,便是通过住宅区自治会,向有关行政单位要求安装下水道。

  一九八二年,南阳台发生了另一件环境保护运动。因为运输省关东运输局提出计划,希望在南阳台对面的山脚设置一处车辆监理所。

  南阳台附近保留了自然的丘陵地带,一九二九(昭和四)年京王电铁等在此修筑过适合徒步的道路。这条从高幡金刚寺越过野猿岭的路线,在一九五〇年代成为市中心附近的热门休闲地段,当时的皇太子(之后的平成天皇)也曾到访过。

  多摩动物园在一九五八年开幕,大学联合研习馆(Inter-University Seminar House)在一九六五年开馆,道路铺设、土地开发持续开展。不过当南阳台刚整顿完成时,周围仍保存了多摩丘陵的自然景观。

  周围丘陵地带中,南阳台北侧的斜面于一九八〇(昭和五十五)年成为都立长沼公园。而南侧的山脚地带,则属于明治大学附属中野高中所有,设有一座棒球场。前述提出的监理所建成计划,就是打算购买棒球场一带的土地当作设置场所。

  当时东京西部只有国立市一处有监理所。运输省内的机构因此决定在八王子市另设监理所,南阳台成为候选地区之一。谦二说:“附近属于旧农村地区,恐怕有些利益集团也涉入当地的开发计划。”

  对此,南阳台居民发起了反对监理所设置运动。根据谦二的说明,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不同世代的南阳台居民,出现了不同的反应。

  反对运动的中心成员,是土地分售较晚的二丁目、三丁目的年轻新居民,当时他们大概三十到四十岁前后,这些人是“团块世代”的主要组成者,接受战后教育的一代,对环境问题相当敏感。据谦二说:“运动最主要的推手,是白天都在南阳台的全职家庭主妇。因为大家会互相帮助、送小孩上小学,因此形成了相当好的沟通网络。”

  另一方面,最早购买分售土地的一丁目居民,主要都是战前出生的一代,年纪大概都在四十五岁以上。他们对环保问题不太关心,对行政单位也都采取配合的态度。

  “一丁目居民年龄较长,包括我自己在内,警觉意识较迟钝。曾经担任自治会干部的一丁目年长者们,态度倾向:设立监理所,附近会更热闹,这样不是挺好的吗?”八王子市的行政机构端出许多优厚条件,表示如果车子能挂上八王子的车牌(即在八王子设立监理所发牌),就会在南阳台设立一所小学,借此引诱年长者们同意。

  当时居住在南阳台的学童们,大约需步行二十分钟才能走到原本就设立在邻近农村地区的小学。公部门看穿居民的不满,企图提出小学增设案来拉拢居民。

  一九七〇年代是各地反对公害与胡乱开发、居民运动萌芽的时期。在此之前的反对运动,主要是以农民和渔民为中心,抗争原因主要是各种开发破坏了他们赖以为生的自然环境。但自七〇年代以降,接受战后教育、人权意识较强的新一代年轻都市居民变成了主要推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