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暗黑大宋_午后方晴【完结】(1425)

  直到遇到了王巨,受王巨影响,张载思想才渐渐成熟,比如这篇爻变。

  如何变,改其短,扬其长。

  就象唐朝天宝之时,明皇重视武功并没有做错。

  《司马法》里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易经里也有类似的话: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

  现在的例子就是南唐,实际当时宋朝文治文学经济皆不及南唐,然而因为南唐后主的种种,迅速被宋朝消灭了。

  虽然不能说南唐是绝对的忘战必危,但差不多接乎是了。

  因此明皇之错,一错在过于重视武功,他不是接乎是忘战必危,而是接乎于好战必亡。

  二错在方向错误,唐太宗时文臣良将,不可胜数,因此经营到了葱岭之西。然而到了明皇手中,至少在将士武力上不及唐太宗之时。另外契丹奚人开始逐渐强大,多次击败过唐军。青海大半地区又补强大的吐蕃占领。

  但就在这种环境下,明皇仍没有放弃河中地区,想一想河中在哪里吧,咸海到天山之西这片才称为河中,而非是宋朝的河中府。在古代将兵力从中原调到遥远的河中地区,最少在宋朝绝对是不可思议无法想像的。

  如果明皇理智的放弃河中,而将兵力投放于青海,毕竟青海离长安很近了。大多数兵力在青海,安禄山敢不敢造反?就是敢,兵力能不能迅速收回来,最少在安禄山兵进潼关时,高仙芝与哥舒翰能将一部分强大的嫡系兵力投放到长安,那么还有没有安史之乱之害?

  明皇未及时调整,强盛的唐朝一夕之间没有了。

  这个说法……也不能说不对吧。

  但在这篇很长的爻变后面,张载依然说了王安石变法的事,熙宁之初,国家困窘,适度的敛财,以塞国库也就算了。然而国库充盈,某些敛财的法令,就要取消了。

  这篇文章王巨没有惊讶,让他惊讶的是下一篇……

  第七百零八章 圣儒(下)

  第二篇叫《圣王》。

  不是后来的那个网文圣王,而是论述内圣外王的圣与王。

  何谓圣,儒学中有几个重要的东东,仁义、宽恕、礼乐……还有这个圣智。

  圣不是又土,在古代是聖,从耳从呈,耳聪口敏,通达事理,才叫圣。

  因此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想要耳聪口敏,通达事理,必须先修个人。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在第一位。这就是内圣。

  但这个内圣只是放在个人身上的,若放在一个国家身上,则是对内仁治,百姓富裕,国家强大安定,这才是一个国家的内圣。

  个人内圣了,就可以齐家了,治国了。

  国家内圣了,就可以平天下了。

  司马光以前也说过类似的话,但与司马光观点不同,张载这篇文章里鲜明地写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个人不内圣了,那么就不能齐家,不能治国?

  试问能有几人达到这个内圣。

  因此内圣外王准确地说法是以内圣为主,一边“内圣”一边“外王”,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内圣为主,外王为辅。仁爱治国,安定国家,富裕百姓,保家卫国为主,开疆拓土,威振周边宵小不敢侵犯中原的外王之道则为辅,这才是真正的内圣外王。

  表面上这是张载对宋朝在军事上分岐的论述,不求开疆拓土吧,最少要保家卫国,但如今被一个小小的西夏屡屡欺凌,连内圣都算不上,何来的内圣外王?

  实际这也是张载对弟子的支持。

  王巨在南边做了什么?可以说是仁爱了宋朝百姓,至于交趾,那是“平”的,何谓平,在这个平字上。本身就有着攻克杀戳之意。因此王巨的做法某些程度上已经接近了这个内圣外王。

  所以王巨在看这篇圣王时,张载说了一句:“巨儿,我以你为荣。”

  不提庆州的那个轰动天下的万名书,在泉州王巨做差了吗?就是在广南。王巨做得也不差,包括对蛮人,否则那来的那首蛮人颂歌?

  当然,有这个想法,也是张载思想的进步之处。民,吾同胞,百姓,我的兄弟!

  他这个民,可不是许多士大夫心中的民,而是真正的民,大宋的所有百姓。

  正是有了这个思想,所以张载对弟子的打土豪,分田地做法,并不排斥。况且他以前就想实行井田制度的。

  “恩师,看来你也听到一些风声?”

  “是啊,论光景,如今远不及仁宗之时。”张载叹了一口气,这是一个颠倒黑白的时代,想要温文尔雅地做事真的很难很难。

  包括自己这个弟子,替宋朝出生入死,立下大功回来,还没到京城呢,种种谣传就开始了。

  兔死狗烹。兔还未死呢。

  西夏、辽国,一山比一山高!

  “恩师,勿用担心,我有了应对之策。”

  张载一笑。也是,这个官场,自己这样的人是无法生存的,不过自己这个弟子无碍。

  “恩师,我想请恩师再写一篇文章。”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