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暗黑大宋_午后方晴【完结】(170)

  “真宗?”

  “恩,那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辽国连年侵犯,战事不断,大灾小害陆续而来,但在真宗陛下与吕公、张公等人治理下,没有敛苛于民,国库却始终充盈,只是一个城下之盟,让真宗失去了进取锐气,加上真宗陛下身体欠佳,大好的内治中断了。”

  实际王安石不用搞七搞八,一个将兵法加上裁减军队,禁兵战力有没有提高不问了,但一年节约了一千多万贯军费。

  一个裁抑冗官,又能节约几百万贯费用。

  一个节裁浮费,再次节约几百万费用。

  一个仓法,损耗从十之五六变成了十之二三。

  一个坊场河渡,一年又为国家增加四百万收入。

  而这几条恰恰是争议最小的,恐怕摆在司马光面前,司马光也会赞成,但不用多,只要执行数年,宋朝财政就会变得无比健康,那么真正的中兴之治开始了。

  可是王安石大,大,大,大,炸,炸,炸,炸。

  象那些通商法不是扯蛋么,岂能不炸?

  所以王巨让赵顼看咸平历史,实际那也是一次改革,而且是整个宋朝历史动静很小,极成功的改革,其次就是宋孝宗发起的改革。

  王安石动静大,国家是有钱的,可留下了巨大的祸患。

  “不错,不错,若不是你马上要参加科举,本王都想让你做我的侍读。”

  第一百一十四章 请教

  做赵顼的侍读好啊,稍稍熬上几年,就两年来时光吧,马上就能飞黄腾达。

  但这是不可能的,王巨没那资格。

  不过两人相视一笑,结束了这段比较愉快的对话。

  小苏果然又来了。

  几天后苏辙无奈,万事得讲一个理儿,这件事他多少做得没有理,况且竹纸虽是小道,工匠之艺,但它如果售价会比同等纸下降一半,确实对广大读书的士子有帮助。

  于是在家中左思右想,得,俺们还是低头吧。

  因此重新写了一篇赋,这次赋写得很好了,虽然古文才是他拿长的,可才气摆在哪儿,就是写赋也不会差。

  一篇颂扬竹纸的赋,四百来字,虽不长,可写得花团簇簇,妙笔生辉。

  苏辙又带着这个赋来到大盛客栈,来到王巨他们所住的院落里,在门口看着那两首小令,停了下来。

  好词啊。

  那是当然,这两首小令即便在周邦彦留传下来的几百首诗词当中,也算是顶尖的。

  文人虽喜相轻,但未必是所有文人都是,如大小苏,只要拿出东西,还会换来他们的尊重。

  “难道我低看了这个小子,不对……”他想起来了。

  于是走进去,第一句便问:“王巨,那本《横渠对录》是不是你与张子厚著的?”

  “主要是我恩师所著,我在中间不过起了问一问的作用,苏推官也读过?”

  “读过。”

  小苏读过,一是张载此时理论还有些模糊,二是体裁也不对,主要是王巨问,张载释疑,因此还不能称为儒学体系性的学籍,三是小苏本身就有着才气,这本书虽让小苏读下去,但还没有到让小苏佩服的地步。

  不但小苏,恐怕许多外州县读过这本书的学子,都没有想到此王巨就是彼王巨,甚至还认为彼王巨乃是一个中年儒生呢。

  所以小苏未想起来。

  但有了这本书,以及这两首小令,某种程度上,能让王巨与小苏处在一种微妙的平等位置。

  苏辙将那首赋拿出来说道:“王小郎,以前那是某的错,现在将功折罪,重写了一篇赋文,你看看还行不行,若行,将那篇赋文更换了吧。”

  俺也是一个要脸的人,丢不起那个人哪。

  王巨接过来,看完了,说道:“这才是苏推官写的文字,好赋。”

  “那能不能换?”苏辙小心地说。

  这个可能有些麻烦,首先得要重新雕板印刷,二是那些纸不知道有没有全印完,若是全印完了,难道让人家销毁不成?

  “能换。”

  “会不会有损失?”

  “再大的损失,也不及这篇妙文。”小苏低头了,那么就得给他台阶下,王巨又说道:“我马上派人骑马回延州,让他们换下来。”

  “那就好,那就好。”苏辙擦了一把汗,不仅京城有人指点他,大哥写信来骂他,父亲不知从哪儿得知了,又骂他。

  前一篇赋将他坑苦了。

  “苏推官,我有几处不解的地方,能否赐教?”

  以前有张载释疑,甚至师徒两个人共同解决疑难,不要看经学,不管好坏,它也能算是一门博大的学问,即便张载,也不敢说我百分之百就明白了。

  甚至王巨的一些新思路,都能给张载时不时带来启发。

  并不是程勘所想的那样,王巨用了心机,用心机是必须的,若没有心机,这个人岂不是白痴一个,但也要看对什么人用心机。张载对他若父若师,王巨干嘛用心机?

  相处久了,一是感情,二也是王巨的悟性,没有才情,张载岂能看重?

  不过张载走了,就缺少能指导的人,王巨继续学,就会有新的疑问产生。

  小苏来了,岂能放过。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