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暗黑大宋_午后方晴【完结】(553)

  “会不会超过唐朝的灌溉面积?”

  “如果顺利完工,会超过,不过唐朝在关中地区可不是郑白渠一个水利工程,还有很多的,总灌溉面积必然远不及唐朝。”

  “那也很了不起。”

  “没什么了不起,官家在宫中节衣缩食,臣等应当替官家办好事。我再说第二部分工程,那便是有小郑泉到三限口这部分,这部分打通后,几乎所有中白渠与南白渠都能得到灌溉,因此又能灌溉一万顷左右。然后到第三部 分,本来杨勾使与侯知县计划是从三原县南而行,一直浚通到华州的赤水镇,这部分又得灌溉五千顷左右的耕地。不过看到火药威力后,我们又重新勘探,决定从三原县城北三十里处再开新渠,开出几个燧道,再利用水堰,将水节节抬高,那么灌溉面积可扩大到七八千顷。当然这个估计会略有误差,不过误差不会太大,因此将会灌溉淳化、泾阳、礼泉、高陵、栎阳、云阳、三原、富平八县,近四万顷耕地。”

  “四万顷哪?”

  “不过这个数字得折扣一下,其中还有近两万顷是原有耕地,近万顷是良田。只能说实际增加的良田大约两万五千顷罢了。”

  “那也不错了。”

  “有没有不错,我们现在都不会去想,不过今年第一段渠工合龙,不是代表着就能使两万多顷耕地全部受益,有的工程是连在一起的,下游工程没有修好,放水陡门不敢拉开。但劳力越多,今年受益的面积就会越多。到了秋后,臣等上交出来的面积是一万顷,再加上纠纷那就不好说了。毕竟原来就有好几千顷已得到了灌溉。但是臣等上交的数量是两万顷呢?有了成果,即便下面有了纠纷,大家反对声音也不会强烈。”

  “为什么会反对?”

  “我要对付这些侵田,已经烂到这种地步,不相信中使自己可以到处看一看,那么只好用霹雳手段,传到朝中。朝堂没有反对声音?一旦反对声音大了。官家能摆得平吗?”

  鲁姓太监无语。这可不是一个好听的笑话。

  “想要见效更多,就必须有劳力,可臣那来的那么多劳力?”

  “可这个战俘……”

  “这样,你回去禀报官家,臣等会释放战俘,但谁来负责其安全,一路吃喝怎么办?朝廷想以和为贵,这些战俘安全就必须得考虑。是。”

  “是啊,”鲁姓太监眉开眼笑。

  不就是扯皮嘛,扯来扯去,时间就拖下来了。

  他又看了看王巨官服:“王评事看来也吃了不少苦啊。”

  “鲁中使,也是无奈,特别是前段时间百姓无偿服役,臣等不带头,百姓怨气重,这也是臣等想早日看到成效,省得朝堂中的一些人罗嗦。”

  “王评事。有一事我不隐瞒,今年河北旱灾。我似乎听到十分严重似的,都有流民来到京城就食了。”

  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鲁姓太监又到处溜达一下,他来一是传旨,二是到处看一看,好回去禀报。

  看的结果还是很满意的,特别那个怪物似的渠首塘,让他看得目瞪口呆,至于要修得那么坚固吗?但这样也好,至少不会担任被汛水冲垮了。

  看后他就回去了。

  王巨却找到了侯可,低声说道:“河北大旱,有流民已来到京城就食。”

  侯可脸色也变了一变。

  两人担心的便是粮食成本。

  实际自京城调度时,成本不是很高,正常京城米价一斗七十文,麦价三十文,粟价在京城没有,为什么呢,没人吃了。不过各州县仍在吃,大灾时它能涨到二十文,正常在河北不足十文。现在运到渠工上的基本是五粟三麦二米,也就是一斗勉强三十文。但为什么变成了一百五十文,一路来的损耗,包括车舟翻了,或者贪墨了,或者被民夫吃掉了,于是变成了一百五十文。

  这还是薛向调度妥当,否则成本会更高。

  所以这个郑白渠才十分重要,如果在这里就有了足够的粮食,那么起点价不是一百五十文,而麦三十文,粟十文。那会节约多少费用?

  但若是上游成本高,那么下游成本会翻数倍,就打算麦涨到五十文,粟涨到十五文,那么到达关中的价格会涨到近两百文。

  侯可便问了一句:“河北灾害有多严重?”

  “想来不轻,否则不会有流民涌入京城。”

  “国家多事之秋哪。”

  “真不行,用一点变通办法。”

  “变通办法?”

  “向豪强敛粮。”

  “不可。”

  “放心,我有一个办法让他们乖乖交出粮食。”

  “何策?”

  王巨在侯可耳边一说。

  侯可苦笑道:“倒也是一个主意。”

  反正秋后准备开屠刀了,也不在乎这个馊主意。

  “子安,为何人心无足意?”老侯想不通啊,比如这个郑白渠,会有许多平民受益,但受益最多的不是平民,而是这些豪绅,他们家的地最多。

  当然,也有一些好的乡绅,不过在大多数乡绅带领下,他们也不敢作声表态,怕受到其他乡绅的排挤。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