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暗黑大宋_午后方晴【完结】(573)

  “这样,咱家就放心了,不过这边的人手问题……”

  “这个你们倒不用担心,福建路狭小,多山少田,为了谋生,百姓不计手段,有的出海,有的甚至连家人都带到海外定居。在这边只要葛子深付好定金,老夫再出面担保一下,或者写信通知其他各州官员做一些担保,你们会募来很多百姓。”

  非是百姓数量不够,而是皇上给了你们多少钱折腾,当然,这也需要时间。

  章岷继续说道:“其实难就难在开始,你们那边办好了,不少薪酬回报,又为这些贫困百姓带去一条充满希望的出路,不用你们吩咐,他们也将家中老小迁过去。”

  甚至各州的官员同样也巴不得呢。

  当然,也需要他们帮助,这么多百姓不可能走海路的,从陆路走,光在路上就会耽搁一个来月时间。

  吃喝供给,没有各州官员配合,那能行吗?

  章岷又说道:“吾皇圣明哪。”

  如果这件事办好了,一是能解决福建路人口紧张的问题,二也能让若大的广南能真正为朝廷造福了。

  然而葛少华吓得面如土色,章老知州,你可不能乱说啊,非是吾皇圣明,而是王巨圣明……

  第三百二十九章 送神容易请神难

  “子深兄辛苦了,”朱俊说道。

  现在交通不发达,葛少华还沾了一些官府的光,信到王巨手中也是一个多月后了,到了八月初,王巨才接到他与苏利涉刚到福州的消息。

  “那也未必,这行若是做好了,官家必然会赏识。”李万元在边上艳羡地说。

  “二哥,二郎,你们也不要胡思乱想,即便葛少华是举子,一无门第,二无功名,以后能做一个小知县就不错了,”王巨说道。

  当然,若是能混一个小知县,葛少华同样也会开心死的。

  “可惜啊,受益要到明年冬天……”李万元叹息道。

  他更不知道朝廷那个黑窟窿。

  为什么朝廷不说,只有几个人知道真相。

  这能说吗,宋朝出现了那么大危机,辽国没想法,西夏没想法?万一这两国产生了想法,一个联手,宋朝真的危机到来了。况且真相传出去,也会动摇民心。

  但李万元也能看出来朝廷财政很紧张。

  “二哥,你不懂……”王巨道。

  这次用意乃是他突发奇想,但远不止赵顼所能看到的,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塞内藏库,再过几十年,无论怎么塞,内藏库都是问题,但现在还能塞上去。

  为什么能塞,那就是棉花现在的价格。

  这个王巨也不大清楚,毕竟它现在不是论斤卖出来的,而是变成了各种布匹销售。即便卖,也是在南方。王巨哪里能打听得到。况且多在黎民地区。还可能是以货易货这种复杂的方式交易的。至于福建路那边的价格更不正常,以至王巨前年想买一点棉花,最后只买了一点点,朱李两家的人就不敢买了,那不是棉花,而是软黄金!

  又不能用大食棉布对比,开封就有许多来自大食的棉布,贵得出奇。往往是丝绸的几倍几十倍。那也不能算,就象一把倭国的扇子,到了京城,同样会很贵,这是“外国货”,在这个交通落后的年代,会产生虚拟价值。

  然而有一条,即便到了南宋,它的价值依然很高。

  那句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就能体现它的价值。

  八口之家,一年需粮食四十石。岭南的米价可能便宜一点,那一石也要两百文,八贯钱。但有了粮食还不行,一家人不称为贫,最少还得购买十贯的各种商品,也就是一千株棉花产生的价值乃是十八贯!

  科学种植,在那种肥沃的淤田里,一亩最少能种两千株棉花吧。

  再看丝蚕业,湖州十口之家养十箔蚕即不忧贫,一亩桑叶可养三箔蚕,若是八口之家想要不贫,必须养八箔蚕,再种两点七亩桑树,采桑养蚕纺织,这才能维持温饱。

  只要种得好,没有灾害,半亩棉花当抵两点七亩桑蚕!甚至因为现在棉花更贵,价值还会更高。所以福建路用小孩子一个个剥棉籽,也开始有人种棉花,然后缠一点于丝绸里,绸布立即提高了档次。然而这个棉籽用手去剥,那有多悲催啦?要命的是又不会种植,产量更是低得可怜。

  这就会替内库狠狠地捞取第一桶金。

  王巨不是为了拍马屁,也能算拍马屁,内库充盈,宗室子弟高兴了,两个太后也高兴了,那将是一大助力。

  但主要是内库有钱了,赵顼就可以不停地打赏,这个赏钱发个不停,变法所带来的怨怼就会消减几分。不要说王安石,就是自己马上接手国政,这么多弊病,不动手则罢,一动手恨的人同样很多。

  福建的民,两广大片空旷的地,也给了这个计划执行的最佳契机。

  但必须得快,这个就要看那个苏利涉与葛少华的能力了。当然,棉花普及的意义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它的种植在王巨带动下起点很高,营养钵单株移载,对密植做了严格的限制,提前出现了打茬,又不是猛地移于江南河北,还是在岭南,产量不会低。

  王安石说的那个增源,唬人的多,真实的增源少。

  这些才是真正的增源。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