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暗黑大宋_午后方晴【完结】(579)

  “那也不行。”

  “好,就算那不行,我再问一句,朝廷养了多少无能的官员?”

  “这……”

  “为什么司马公只盯着王广渊一个官员?这也罢了,王广渊贬知齐州,他可犯了什么罪过?没有吧,为什么司马光连他穿章服的资格都不给。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官吧,也不能不给章服吧。为什么王广渊离开京城,官家在禁中大恸?不就是官家岁数小,好欺负么。这就是所谓的忠厚?”

  还有呢,王巨能举出七八件事例,也没那必要了。

  侯可再次茫然。司马光都不能算是宽厚,就不要说其他做事果决,或者老谋深算,或者大嘴巴,或者心狠手辣的大臣了。

  王巨拍了拍老侯肩膀说道:“侯知县,若真是宽厚为本,那就象你这样,一辈子呆在地方厮混。”

  ……

  “见过张中使,”四名官员唱喏道。

  这个张中使就是曹太后的心腹的曹太后与张茂则要害他,就是这个小太监,不过现在是大太监了。随后让赵祯发配到长安任永兴军钤辖。

  宫中的内幕外人不知道了,但赵祯与曹太后不和,这能看出来的,不仅这次发疯,再比如赵祯如何对待曹家的人,或者说用赵祯对张贵妃家人与对曹家人来一个对比。

  当然,历史又揭过一页。

  赵祯一死,张家的什么也成了过去式,底蕴不足啊。于是张茂则又调回宫中,现在迁任副都知。

  这说明宫中对郑白渠的重视,未必是赵顼,而是两位太后!

  所以才派出这个大大太监。

  “不必了,准备开渠吧。”

  “马上。”王巨道。

  渠首也挖好了,王巨开始让军士民夫上来。

  然后又下令两营官兵站在浮桥之上。

  原来王巨打算用船拉泥袋的,但因为竣工时间提前,泾水水势仍然浩大,落差大。

  于是王巨改了主意,于木桩上架设了一座浮桥,人站在浮桥上,用绳子将泥袋拽上来,打开渠口,放水进来。

  人命关天,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出了人命总有点不大好。

  兵士们将一包包泥袋拽上来,再运到岸边,两边站满了许多前来围观的百姓,有人好奇地看着那个古怪的渠首石塘,不过他们视线很快收回。

  一包包泥袋拽上,又运到岸边。

  开始有水涌向渠中。

  “来水啦,”诸多百姓不由地齐声欢呼。

  水越进越多,因为有落差,撞击在渠底,发出巨大的响声,然而这个响声听在百姓耳朵里,就象天籁一般。

  就在这时,王巨喝道:“快撤,从浮桥上撤下来。”

  第三百三十二章 水与火

  浮桥上的士兵不知所以然,但他们还是听从了王巨的命令,立即从浮桥上撤下来。

  “撤得及时,”张茂则看着泥袋围,庆幸地说。

  这就是渠首那个古怪的石塘作用。

  它就象一个尖牙竖立在泾水中,泥袋坝不打开,看不出来其作用,顶多在这里水阻了一阻,变得略有些湍急。但泥袋坝打开了,泾水开始涌向引水渠,立即产生分流作用。

  泾水撞在尖牙上,产生回旋,将主流泾水阻了一阻后,带着主流的泾水回旋,然后以更强大的水流撞向泥袋坝。

  作为引水,它的作用是很不错的,这样一来,可以托起更多的泾水涌入引水渠,只有有了水,才能灌溉。但又不能设坝阻拦,第一那样用钱很多,第二技术更复杂,第三这里还通航呢,设了一拦河大坝,以后船还要不要航行哪?或者再做一个船闸,有这个资金与技术吗?

  因此王巨弄出了这个尖牙。

  但在这一刻,却是很危险的。

  士兵下来没多久,泥袋围就开始摇摇欲坠。大约也不过二十几分钟吧,在泾水反复撞击下,轰地一声,泥袋墙自己倒塌了,连带着好几十根木桩都被洪水强行冲了起来,涌进引水渠,就不要说上面的浮桥了。

  侯可与杨蟠额头上都冒着汗,这幸好是提前改变主意,否则按照原来将船绑架木桩上打涝泥袋,准得出大事,最少被水冲翻一半船只。船上面的兵士一个也不想活了。

  不过两人又回想起一件事。有的比较重要的地方。还有可能会危险的渠段,王巨每每骑马过去仔细察看,甚至让大伙翻工,不细心还真不行哪。

  泾水继续翻滚地向下游冲去,这得折腾一会,直到下面的主渠、支渠与各个水堰的水位相持平时,水流又会再次变得平缓了。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第一声巨响。

  张茂则狐疑地看向响声的方向。王巨解释道:“张中使,这是特制的鞭炮,泾水平安到了蓄沙池,如果持平了,那边会连续响两声。”

  “那就好。”

  其实也不用他们看,许多百姓欢呼着,追逐着泾水,顺着主渠往下跑。

  “我们也下去看看。”张茂则说。

  “行。”

  一行人沿着河渠,骑马往下奔去。

  来到节制陡门前,王巨又指着陡门边上石刻的水尺说道:“原本杨勾使打算用水龟做水则。我考虑到如今财政困难,为了节约节费。便用了这种简易的水尺替代之。现在还没有刻上具体数字。刚刚放水进来,必须将水及时放入各条修竣好的支渠中。不过下游的陡门一起关闭了,支渠放满后,再将水用陡门开闭,导入各个水堰,以便趁水位还在高位时,尽量将各个水堰蓄满。这样到明年开春都有了灌溉用水。并且那时水位落差不大了,做一次观测记录。到秋水伊平之时,再做一次观察记录。冬天枯水之时,再做一次记录。那么就能得到各个水位的准确高度,也可以在水尺上刻上精确的数据。毕竟原来那种测量,肯定会产生一些误差。有了这个数据,以后就可以调节整个郑白渠的渠水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