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暗黑大宋_午后方晴【完结】(645)

  不过也不愁收益,因为价格太贵了。

  正因为这个价格,以后朝廷同样会受益。

  王巨答道:“若只在两广,百姓普通用上那是不大可能的,顶多一些四等户人家置一些棉被棉袄。不过这种木棉子与西域的木棉子不同。”

  “有什么不同之处?”

  “西域的木棉子与大食很相近,棉绒长,适宜织布。所以大食布很有名气。但它们都分布在戈壁地带,日照充分,雨水少。因此这种棉种,不适宜在内陆推广。然而岭南的木棉子却是生活在多雨季地区。因此能渐渐北移。”

  “中原……”

  “就是中原,不过有一个适应过程,必须从福建路、巴蜀渐渐北上,一直到中原。否则猛地将木棉子移载于中原,未必能得活。就是得活,长得也会很矮小。棉籽多,棉花少,收益不大。这个只在朝廷适度引导,几十年时间就够了。但就是未来,一旦正式载种,陛下,还能象现在这样?而且走海路,风险多。朝堂中未必有几个士大夫能做到真正爱民如子,然而却喜欢用人命关天来做文章。所以必须另想他策。”

  “他策?”赵顼茫然道。关健岭南那块地方,谁重视啊?

  “岭南境内多水,如龙川江,始兴水,它的上游几乎就在江南西路与荆湖南路境内,源头是无法通航了。不过这些江河中游都可以通航,而且航运能力十分惊人。因此可以修一些道路,并且也不用修多长,短的仅一百余里,长的二百余里,便能与赣水、耒水、湘水沟通。如果原来那不大可能,可现在就行了,虽然穿过五岭的一些山区,不过现在有了火药。而且一旦木棉推广起来,也有了这个财政。国家不用拨一文钱,诸多水利道路便能修竣起来。陛下,你有没有注意我朝另一个危机。”

  “危机太多了,不知卿指的是那一点?”

  “人烟稠密,我朝立国三百万户,但现在是一千三百多万户了。可能天宝年间隐户更多,百姓分家情况也不象我朝这般严重。但臣相信,无论如何,我朝一千三百多万户,足以与天宝不足的九百万户相当。”

  这个问题很严重。

  要知道天宝初唐朝多大面积?即便有效管控面积也远比宋朝大得多。

  而且宋朝立国才勉强一百零几年,若是从统一南唐算,只有九十年,从统一福建两浙北汉算,才勉强八十年!

  就这么短的时间内,人口翻了四倍多!

  赵顼不知道他会短寿的,那么就打算他活一个五十几岁,还能做三十几年皇帝,那么可能到他末年时,人口就能逼近两千万户。

  难道让全国百姓学习福建路,溺二胎三胎?

  “陛下,还真严重。”赵念奴在边上也说道。

  赵顼不由挠头,人口多也是内治做得好的体现,可一旦宋朝人口达到两千万户,那问题会更集中。

  就算处理好了,人口还继续发展,再过五十年,会是多少,再过一百年会是多少?不能宋朝连两百年基业都没有吧。

  “陛下,江东圩,能挤得多少百姓?北方淤田又能挤多少百姓?因此人口是一个大大的危机。然而再看两广呢?其面积相当于我朝的六分之一,户部户册上户数不足四十万,包括蛮人不会超过六十万。哪里不妖魔化,实际是一个雨水充足,一年能三熟的好地方。若是象传言那样,那么交趾人岂不更在南边,占城人岂不更南?如果道路水利修建起来,至少会疏散福建路与江南西路这两个人口稠密地区的压力。”

  能不能成,就是这个棉花。

  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钱,如何修路修水利?

  没有钱,官员如何支持,百姓如何踊跃前往?

  “原来这么重要。”

  “那是,衣食住行,衣可在首位的。”

  “如果那样最好不过了。但北方怎么办?”

  “想北方。这个棉花更重要。只要抗住北方的寒冷,汉人才能生存。但北方更麻烦……”

  赵顼默不作声了。

  就是抗住北方寒冷那又如何?燕云都收不回来,就不要说更北方。

  最糟糕的是当年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时,占了一个小便宜,成了辽圣宗的大哥,然而到他这一辈,辽国皇帝则成了他的叔叔!反正都矮了一筹。若不是唯汉族论,辽国才是真正的中国(中国。指正统国家)。

  实际北方王巨还真有办法解决,不过那真的麻烦,比赵顼想的还要麻烦。当然,若是解决好了,可能会一劳永逸。

  无他,说中国多好,那是不对的,实际地形也恶劣。比如江南,南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一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语句多么地优美。

  实际后人读这句话时,往往会忽视当时江南的情况,因为江东圩与太湖围还没有大肆兴建,江南多是沼泽地形,沟溪湖泊遍布,野草丛生,杂树构建,寥无人迹,某些情况就象他后世看美国恐怖片中的沼泽风景一般。

  直到江东圩与太湖圩兴建,才真正有了斜风细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那种细腻的优美风情。

  不是大地给了百姓这块富裕所在,而是一群辛勤的百姓生生将沧海变成了桑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