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暗黑大宋_午后方晴【完结】(849)

  夏风乍起,吹落了一地槐树花,在一片浓荫中,那片片惨白更是让人黯然神伤。

  第四百五十七章 一顷

  大海蔚蓝一片,仿佛宝石。

  但在海上呆得久了,实际这种美丽单调的可怕,远离海岸线,就连海鸥都不见几只。

  而且这一行未知因素太多太多。

  “有没有量出来?”一个满面黝黑的大汉问身边的一个书生。

  “应当快到岸了。”书生擦着汗说。

  这他妈的,比科举还累人哪,书生心想道。

  大汉姓丁,是杭州的海客,杭州海客主要就是下倭国,泉州与广州那边则是多下南洋,远的还下天竺与大食,东非。

  可能宋朝对倭国比较陌生了,要么就是几个大和尚来求经,然后冒充使者以求方便。实际有宋一朝,倭国罕有使者来觐见。具体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宋朝虽富却不强。尽管有倭女来借种。这个借种原因同样复杂,不仅是宋朝文明发达,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身高。

  宋朝相对于其他古代王朝,经济上比较富裕,自己养的猪羊不够,西夏与吐蕃交易的牛羊仍不够,每年还从契丹购买几十万头牛羊。

  这又诞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辽奸。

  因为岁贡,以及交易,为契丹许多贵族带来大量财富。

  游牧民族为什么要入侵,反正辽国也胸无大志地不想入主中原了,那么剩下的目无外乎就是财富。打仗能抢到很多财富,但那会冒战败风险的,那么这种形式何乐而不为。

  所以宋朝除了南方地区外,普遍身高比倭国高出一大载。有的倭女来到宋朝借种,一旦有了宋种。立即被贵族收养。而那些海客们。一到了倭国。多是妻妾成群。

  但政治上却很少往来。

  原因就是弱。

  正是因为这种局势,大汉听到坊间讲大顺城之战,立即将王巨当成了偶像。

  王巨让赵度将蔗糖方向瞄准倭国,咛嘱了很多,包括用木材换商品,以及六分仪。

  大汉乃是第一个执行的,带了一些商品,买了几百棵大红松。根据赵度说的话,又于木排上置帆。这也是必须的,去的时候乃是杭州到琉球,再到倭国这条航道,比较熟悉的航道。而回来则不是杭州了,而是密州。

  唐朝时也有一条航道,先从倭国到高丽,再从高丽到登州,不过在宋朝这条航道暂时废掉了,即便不废。拖着这么长的一大排木排,也不可能绕道高丽。因此只有强行横跨。

  但这横跨的航道上,连一个参考地标的岛屿都罕见。而且后面拖着木排,速度变慢。这时候只能参照这个不标准的六分仪,以及指南针,然后再调节风帆。

  去的时候已经对照了这个六分仪,不过不大准确。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则六分仪本身,第二个则是标准的计时仪器,第三个是地图。

  六分仪原理很简单,正午时测量,这个正午是指某一个标准时间的正午,另外就是指南针。指南针能凑和,不过那来的标准计时仪器。即便用最精确的水漏或沙漏,在海船上颠簸不平,必然会造成计时不准。同时还要有一张标准地图对照。

  这一条,王巨托赵度派发指南针与六分仪时也做了说明。

  另外就是需要计算能力。所以去倭国的一些船只虽做了验证,但出现了极大的误差,这个也无所谓,可以慢慢改正的,比如海图的校正,对沙漏水漏的改进,最少比在大海上迷失了方向,最终不知驶到哪里强吧。

  书生是大汉雇的幕僚,不过有理说不清,而且他们是第一个走这条新航道的,又是第一个用海船拖木排的,大伙都有些忐忑不安。

  船儿继续向西驶发。

  一个水手叫道:“东家,看那。”

  远远的看到一条弯弯的黑影,好长。

  “放船。”

  不是解开缆绳,放开大船,而是指放下小艇。

  几名水手放下小艇,向岸边驶去。

  日渐暮,水手回来道:“前面就是乳山。”

  “那个乳山?”

  “在密州的上面。”

  “哈哈哈。”大汉狂笑。

  找到了方位,那就好办了,水手继续不停地调节风帆,第二天接近中午时分,这一大排怪物驶进了胶州湾。胶州湾内开始出现一些海船,多是南方的船只,不过才成立不久,远不及杭州市舶司热闹。

  这些船同样奇怪地看着他们。

  大船拉着木排徐徐进了港,市舶司的官吏与士兵同样面色古怪。

  大汉则大笑:“丁老三回来了。”

  不但他,其他人同样在船上跳起来。大汉又拍着书生的肩膀道:“所以明公是文曲星下凡,非是你这个凡人能理解的。”

  书生无语,王子安善长的好象是军事吧,与文曲星有何关系?好吧,谁让自己连一个举子都考不中。

  “停上一日,立即派小船返回。”大汉又道。这是风帆时代,大船无法逆风返回倭国了,不过有一些小型船只,能利用侧帆,或者桨橹,逆风返回。只是速度会很慢。但能抢一个先机,大汉则跳上岸。

  几个小吏要过来查看货物,准备抽解,大汉道:“不用抽解了,明公佑我,天佑大宋,这些全部捐给朝廷修路吧。”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