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_[英] 尤金·罗根【完结】(147)

  与其他瓜分奥斯曼帝国的计划一样,《贝尔福宣言》是战争时期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战时内阁审议通过该宣言,与其说是为支持犹太复国运动,不如说是为了让犹太人支持英国的战争事业。魏茨曼及其追随者成功说服英国内阁的主要成员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非只是欧洲地区犹太民族主义者的诉求,更代表全体流亡犹太人的政治与经济实力—旧反犹主义对此有另一种说法,他们宣称有秘密国际犹太人组织在支配全球金融。

  英国政府相信,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能笼络美国及俄国的犹太大佬。美国加入一战时间较晚,况且一贯奉行孤立主义,因此参战积极性并不高。俄国在经历了1917年二月革命和3月沙皇下台后,是否还愿继续作战亦是个未知数。据称,犹太人对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和俄国临时政府首相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都有极大影响力。如果犹太人的影响力能确保这两个大国继续参战,那么讨好犹太人,支持其复国主义运动完全符合英国的利益。

  最后,战时内阁中的许多成员都希望修改之前达成的战时协定—尤其是《赛克斯—皮克特协定》中的一些条款。越来越多的英国权贵认为,赛克斯当初对法国人太慷慨了。英国为巴勒斯坦付出了太多,他们不愿就这样将它交由一个定义不清的战后国际政府共管。况且,英国已经从战争中发现,若巴勒斯坦被一个敌对政权控制,将对苏伊士运河的安全造成威胁。战后,英国希望自己能控制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这项计划的天然同盟,他们的政治抱负需要一个强权支持才能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贝尔福将巴勒斯坦献给了犹太复国主义者。事实上,以劳合·乔治为首的英国政府是在利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确保英国对巴勒斯坦的统治。

  1917年12月9日,耶路撒冷向英军投降。虽然奥斯曼军尽全力死守,但艾伦比部队锐不可当。尽管他的部队经历几周的激烈战斗,士兵们中途只休息了一天(11月17日),也从未让奥斯曼军有构筑防线的机会。他认为,如果趁奥斯曼军败北后疲于奔命、军心涣散之际对其穷追不舍,他的部队就极可能以较轻的代价取得胜利。[55]

  交战双方都不愿意在耶路撒冷作战。这座圣城对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徒来说意义非凡,无论是英国,奥斯曼帝国,还是德国,都不愿让圣城毁于战火而招致国际谴责。当英军逐渐掌握由南、西及北面通往圣城的道路,奥斯曼军及德军决定让奥斯曼第七军团从东面安全撤离。12月8日,奥斯曼军开始撤出耶路撒冷,撤军行动持续了一整晚。到12月9日太阳升起时,耶路撒冷结束了长达401年的奥斯曼帝国统治。

  时任耶路撒冷总督在离开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起草投降书,将这座圣城交于英国管理。这位总督把信交给了耶路撒冷市长—侯赛因·萨利姆·侯赛尼(Husayn Salim al-Husayni)。此人祖上乃耶路撒冷最受景仰的家族之一,精通英语。一整个上午,侯赛因只见到一些英军士兵和军衔较低的军官,他们根本没有资格接受圣城的降书。直到当天下午晚些时候,仍在雅法总部的艾伦比才授权谢伊少将代其接受降书。[56]

  1917年12月11日,艾伦比正式进入耶路撒冷。陆军部电影制作委员会精心安排了这次入城仪式,确保让尽可能多的观众都能看到他们一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这毕竟是劳合·乔治“给英国民众的圣诞礼物”。与莫德在巴格达的宣言一样,艾伦比的演讲内容也是由伦敦方面起草,再用电报传回巴勒斯坦。这位埃及远征军总司令甚至还被要求下马入城,这种谦卑的姿态对基督徒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入城仪式不仅仅是做给耶路撒冷的旁观者看,更是为了劳合·乔治在下议院的演讲。这位英国首相不愿浪费这次公关的绝佳机会,坚持要详尽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

  入城时,艾伦比经过一支荣誉卫队,队伍包含所有参加巴勒斯坦战役的不同民族国家的士兵代表: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印度、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另外还有法国与意大利士兵代表各20名,象征英国的协约国盟友。跟随艾伦比入城的名人政要,包括此次前来商讨阿拉伯起义与埃及远征军之间协同战略的劳伦斯,以及《赛克斯—皮克特协定》起草人之一,查尔斯·弗朗索瓦·乔治—皮克特。

  艾伦比在大卫塔下用英语宣读了这份宣言,影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他在对阿拉伯人、希伯来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希腊人与俄罗斯人,用他们各自的母语宣示。演讲很短:耶路撒冷现在全城戒严,但当地居民仍可“正常营业,不受打扰”。圣城的“三种宗教”将“根据现有风俗和各派教徒心目中神圣的信仰得以维护”。为强调这一点,艾伦比还接见耶路撒冷的世俗和宗教权贵—有教长、拉比、穆夫提,还有身穿异域长袍、蓄着长胡须的东正教人士。影片近距离拍摄耶路撒冷群众与占领该城的英军士兵摩肩接踵,骡子拉的四轮车、摩托车,还有占领者的汽车,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57]

  耶路撒冷的沦陷标志着一战在中东的一次重大转折。截至1917年底,奥斯曼军已经失去三座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城市:麦加、巴格达、耶路撒冷。这些损失—尤其是圣城麦加和耶路撒冷的陷落—给奥斯曼圣战运动当头一棒。驻埃及和印度的英军士兵已不再担忧,若战事逆转会引起宗教狂热。风水轮流转,奥斯曼军先前在库特和加沙击败英军,现在美索不达米亚与巴勒斯坦的阵线却被瓦解,被兵力更充足、补给更到位的英军逼得节节败退。而且,巴勒斯坦的英军已与哈希姆家族的阿拉伯部队取得联系,这在亚喀巴被占领后,对叙利亚内陆的奥斯曼军阵地构成威胁。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