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_[英] 尤金·罗根【完结】(155)

  援军穿过约旦赶来救助被困的埃及远征军,他们与威胁切断英军通路的奥斯曼军展开激烈对战。经过四天的战斗,英军弹药和配给告急,肖韦尔请求艾伦比允许撤退,萨尔特也因此被再度放弃。至5月4日,所有幸存的士兵都已安全撤回巴勒斯坦,但埃及远征军还是阵亡214人,近1300人受伤。正如一位英国士兵总结:“第二次攻打萨尔特的行动简直就是一团糟。”[25]

  耶路撒冷陷落5个月后,奥斯曼军以令人震惊之势收复了大片领土。与俄国重新言和令帝国收回安纳托利亚东部地区,并彻底消除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军事威胁;战时秘密分治协定的败露令英法两国和哈希姆家族名声扫地;伊尔德鲁姆集团军成功遏制阿拉伯军队在马安的势头,并在安曼两度挫败艾伦比的部队;加上德国开春后在西线发动的攻击突破了英法两军阵线,奥斯曼军似乎已经胜利在望。

  这些动向对外约旦的民众舆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在萨尔特,人们志愿加入奥斯曼军。一位法国情报员报告称:“村庄首领正在为大批志愿参军的人登记。居民们说:如果过去与力量如此薄弱的土耳其军对阵,英国人都不得不撤出萨尔特,那么如今奥斯曼军实力渐长,他们不可能再往前推进了。这就是我们必须和土耳其人保持良好关系,博得他们同情的原因。”外约旦居民对费塞尔部队的信任也开始动摇,他对外约旦中部各部落发起的呼吁再无人响应。一名为法国情报机构服务的当地情报员解释称:“阿拉伯人会这样回复费塞尔:你占领了塔菲拉然后撤退了;英国人两次攻取萨尔特,也撤退了。如果我们对土耳其人宣战,我们担心,等我们的士兵死伤殆尽后,你还会抛弃我们。”[26]

  由于艾伦比手下经验丰富的老兵调离,填补空缺的都是新兵,他不得不将在巴勒斯坦的进一步行动推迟到秋天。开春这场灾难性的战役给埃及远征军带来的唯一好消息,就是两次攻打安曼使奥斯曼军调用其在巴勒斯坦的驻军前来巩固外约旦的防御阵地。由于埃及远征军最后一击的目标是巴勒斯坦而非外约旦,这样的兵力调度对艾伦比有利。

  在奥斯曼军遏制艾伦比部队在巴勒斯坦行动的同时,恩维尔帕夏极力试图加强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地区的实力。1918年3月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与俄国签署了和约后,恩维尔及其同僚发现,可趁俄国忙于革命和内战之际收复失地。尽管与俄国的战争已经结束,但恩维尔在东线仍然亟需兵力。

  早在1918年2月时,奥斯曼军就开始收复战争中被俄国侵占的领土。2月24日,奥斯曼军进入特拉布宗,中途未遭到任何抵抗。相反地,一支俄国铜管乐队已经准备好迎接他们的到来,当地的权力真空最终得到解决。精力充沛的土耳其军继续朝埃尔祖鲁姆进发,并于3月11日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该地区。配给短缺的土耳其士兵对俄军留下的补给物资惊诧不已—足以供应他们到3月24日,那时他们已推进至奥斯曼帝国1914年的边境。[27]

  土耳其人越过1914年的边境,试图进一步推进至1878年割让给俄国,但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重新收复的三大行省。这时,他们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将光复奥斯曼领土看做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但另一方面,在奥斯曼帝国和俄国之间建立缓冲国又符合帝国的利益。俄罗斯帝国分崩离析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应运而生。同这三个相对弱小的国家为邻,比与大俄罗斯接壤要安全得多。但问题在于,三大行省中的巴统位于格鲁吉亚境内,卡尔斯和阿尔达汉又属于亚美尼亚。如何能收复这三大行省,同时又不扰乱他们在高加索边境的这些新邻居,就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一大挑战。

  土耳其军于4月19日进入巴统,4月25日占领卡尔斯。他们开始准备在这两个行省发起公民投票,因为根据《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规定,公投通过后,这些行省便能合法并入奥斯曼帝国。公投由奥斯曼军负责组织,由土耳其公务员组成的委员会进行监督,只有男性有权参与投票。最终,投票结果可想而知:97.5%的选民希望行省重新并入奥斯曼帝国。公投的全过程被写入1918年8月11日出台的帝国政令之中,时任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穆罕默德六世,瓦希德丁,在政令中同意当地自愿回归,再次成为奥斯曼帝国“受神灵庇护的土地”之一。

  然而,奥斯曼人在收复三大行省后又想要回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他们遭到了德国盟友、布尔什维克和英国人的一致敌视。巴库石油储量丰富,是高加索地区最有价值的城市。德国自从开战以来就把这座里海城市据为己有,而且他们在1918年夏天亟需石油资源。从波斯向巴库推进的英军也决心不让德国和奥斯曼帝国染指该地区。

  亚美尼亚民族主义者组成的达什纳克,在巴库建立了人称“巴库公社”的暴力革命政权,布尔什维克便通过该公社间接掌控着巴库。1918年3月,公社的部队大肆屠杀占阿塞拜疆多数人口的穆斯林,致使1.2万人遇害。幸存的穆斯林有一半逃到相对安全的农村避难。当阿塞拜疆的穆斯林呼吁奥斯曼帝国施以援手时,恩维尔帕夏迅速采取救援行动—同时也趁机扩大奥斯曼帝国在这座里海石油城的影响。

  1918年6月4日,奥斯曼军与阿塞拜疆结成友好联盟。阿塞拜疆人希望奥斯曼帝国能出兵,帮助他们解放被布尔什维克控制的领土,而德国对土耳其人向巴库推进感到怒不可遏。柏林经过协商,决定由德国军事统帅—埃里希·鲁登道夫和保罗·冯·兴登堡出面,建议恩维尔将军撤回《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承认的边境内,并把高加索部队调派到更为紧迫的阿拉伯阵线去。但恩维尔对他们的“建议”置之不理,继续命令军队向巴库前进。趁着巴勒斯坦尚且平静,恩维尔抓住时机,试图在这瞬息万变的地缘政治局势之中确保奥斯曼帝国的利益。他的理由是,拿下巴库后,他可以从那里调派军队向南朝美索不达米亚方向推进,并重夺巴格达。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