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威震海疆—人民海军征战纪实_胡彦林【完结】(195)

  周总理来电,命令调查作业编队返航。

  5.向世界公布调查结果

  调查作业编队指挥部根据潜水员们掌握的大量证据,给周总理写了调查“跃进”

  号沉没原因的报告,确认不是鱼雷攻击而沉,而是触苏岩礁而沉。

  其理由是:

  “跃进”号的破损处,有三个明显特点:其一,所有裂口皆纵向,前口大,后

  口小;其二,钢板虽已卷裂,但较整齐,方向一致;其三,底层助板也朝同一方向

  倾倒。这些特征说明,这不是爆炸物爆破所形成的,而是触礁之后撞裂的。

  苏岩礁上的油漆成分经过化学分析,跟“跃进”号上的油漆成分是一样的。可

  见,“跃进”号是从苏岩礁上通过的。

  从“跃进”号破损的裂口中和船底凹缝内搜索到一部分礁粉,经过化验,与苏

  岩礁被撞下的礁石石质是一致的。

  “跃进”号沉没的位置,距苏岩礁仅1.2 海里。根据航海日记所记数据计算,

  误差2 %是正常的,这个误差就足以触上苏岩礁。可见,在选择航线方面有问题,

  不科学。

  “跃进”号沉没时,周围并没有重大的爆炸声和硝烟等,而只听到“咚”的一

  声,船身稍微有点震动,茶杯、玻璃没有震坏,人员没有受伤。这些证明,响声并

  不是爆炸物造成的,如果是鱼雷命中,舱内一定损坏严重。

  “跃进”号船体三段合拢的两条焊缝,经过多次核查,未发现破损,也无异样

  变化,这就排除了由于造船工艺有问题而沉没的可能性。

  以上可以断定,“跃进”号系触礁而沉没。

  同时,报告中对船员看到沉没时所出现的水柱也作了说明。“跃进”号触礁后,

  大量进水,舱内空气受到压缩,最后冲破舱盖而引起大量水柱。

  周总理看完报告,马上叫新华社发表一项声明:“‘跃进’号是触礁沉没的。”

  周总理对编队的工作很满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联合发出了

  嘉奖令;罗瑞卿总参谋长奉命专程前往上海迎接编队。

  这一事件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是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

  1.举世关注的沉船

  海军防救部队的潜水员,在调查“跃进”号作业时,潜水深度突破45米,到达

  52 米。在支援南京大桥建设时,又突破水深63 米。海军领导机关已经看到,向

  深水进军相当艰难,潜水医学成了向“龙宫”进军的关键,因此海军党委决定把潜

  水医学研究小组,扩建成潜水医学研究室,成立了海军医学研究所,加强了科研力

  量。到70 年代初,海军潜水作业能力大大提高。

  1977 年参加了更大的福建牛山洋打捞“阿波丸”沉船作业工程。

  “阿波丸”到底是艘什么的船?为什么引起世界关注呢?

  “阿波丸”原是一艘日本客货运输船,全长154 米,航速18 节,总载重量为

  1249 吨,是1943 年建造下水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是日本的军用船,有

  防空和对海防卫火炮,还有24 名武装士兵。要害部位都加厚了甲板,通信设备也

  很好。1943 年,日本扣押和集结美、英等国战俘和侨民16.5万余人,关在日本、

  中国东北、台湾、上海等地。美、英等国要求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关注日占区内盟

  国战俘和侨民的处境。在战争状态中,通过中立国的努力,要求日本派民用船承运

  红十字会给盟国战俘和侨民的救济物资,而美国也向日本及全世界承诺,从日本到

  中国东北、上海、台湾的航线和日本至东南亚的航线上,保证日本此种民用船的航

  运安全。

  日本抓住此种机会,提出美国不能对此种船只进行检查和攻击。美国只答应日

  本“阿波丸”船承担此任,并且美国要求日本必须在“阿波丸”两舷及烟囱上,用

  油漆刷上绿底,并画出白十字,夜间航运中,必须两舷都打开灯火。日本人答应了,

  这就是“绿十字船”的来历。

  1945 年3 月,这是“阿波丸”最后一次航行。当时美国海军完全控制了太平

  洋,切断了一切舰船与日本本岛的来往,日本人的制海权、制空权全部丢尽,驻东

  南亚的日军惊慌不安。日本军政要员都希望乘坐“阿波丸”回到日本。

  “阿波丸”的到来,对于居住在新加坡、雅加达一带的日本人来说,好比落水

  人在绝望中发现了块木板,争着要搭船回国。几天来,为了能搞到一张乘船证,上

  层日本人中间展开了紧张的角逐,在运输司令部的接待室内外,门庭若市,从港口

  飞往日本东京的密码电报像雪片一样多。同时,每到深夜,在全副武装的日本兵监

  护下,“阿波丸”神秘地装着货物, 20 几辆运输车,来往于新加坡银行地下金库,

  把大批贴有封条的箱子运上“阿波丸”。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