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纵马踏山河_凌风傲雪【完结】(49)

  吐谷浑的眼中也有了热泪,他又将自己的马向前骑了一段,听得老人的话之后,他也大叫:“知道了,七那楼,我……我是永远也不会将你忘了的!一定!一定不会!”

  他奋力地叫喊着,直到那老人的车队在天际消失……

  ……

  红日当头,吐谷浑已经带着自己的七百户族人出发了。

  阴山连绵,前方会是何处?这支勇敢的、也是悲壮的慕容部落分支将会在何处安家?

  王庭深宫,不久之后,只剩那位扶栏凭眺的男子,双眸噙光,低声咏叹着:

  “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归马不归,为我谓马,何太苦我阿干为!阿干西,阿干身苦寒,辞我大棘住白兰,我见落日,不见阿干,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

  ……

  ……………………………………………………………………………………

  PS:《阿干歌》原词曲虽早已失传,此为清朝年间陇上诗人吴镇根据有关史料和传闻所补写的《阿干歌》的词句。一段悲壮的、令人扼腕痛惜的兄弟情,一首千年不朽的阿干歌,就此落下帷幕……

  【写在新故事开始之前】

  在本书的故事中,十八岁的吐谷浑是一个胸怀大志向的人,更是一个懂得取舍的人。

  一方面,因为他是庶出,所以在一个已经开始接受汉化的部族——鲜卑慕容部来说,他便失去了一个能够让他可以尽情发挥的舞台,而他也明白这方草原的天空是容不下两只雄鹰的,所以他选择离开,去寻求自己理想的舞台。

  另一方面,他已经吸取了自己的父亲慕容涉归与叔父慕容耐夺权的教训,已经预见到了今后这种事情也很有可能在自己与慕容廆的身上发生,所以他要也不得不要割舍兄弟情,避免了可以预见的将来的手足相残,他这种选择无疑是极为明智的!

  因为后世的慕容家族就多次因为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而导致多次的流血冲突(包括我们后来的主人公——慕容霸),而这,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个高傲的、英雄辈出的家族的“终极宿命”!

  再来简单的说一下本书之前的故事与“正史”或许有些初入的地方:

  第一,有人说,当日慕容耐篡权夺位并追杀慕容廆的时候,吐谷浑竟然没有阻止。呵呵,面临即将被夺权的父亲和亲兄弟,血气方刚的他,后来有勇气仅带领七百户族人跋涉万里的他,难道会是这样的人?我很怀疑!而且慕容耐夺权之后,吐谷浑不就成为了他的下一个敌人了么,这一点想必吐谷浑也很清楚。所以在《纵马》中,我会让他的选择更像是一个少年应该有的选择,那便是和自己的弟弟一起被逼流亡!

  第二,简单地推测一下历史为何会对这对兄弟的记载上偏爱慕容廆,一方面是因为吐谷浑之后远离关东和中原,所以留下来的史料很少,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慕容廆后来的舞台看起来更显眼一些了。(但实际上,吐谷浑和他的后代们后来在青海甘肃一带开拓立国,且国家的名字就叫做“吐谷浑”,所以两兄弟的功业完全不分上下,并且慕容王族的血脉反而被他的后代一直延续着,直到唐朝都还有,而反观在中原一带风生水起的慕容廆的后代们,结局却太过悲催了!)

  第三,有人说,慕容耐是被自己的部下杀死的,慕容廆是被自己的部将们迎回的,但真正的历史又是否如此,在《纵马》中,很明显,不是这样。

  第四,历史是人写的,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客观公正!而本书《纵马》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慕容家族”有些美化,但这又何尝不是对本书还不讨厌的诸君与我心中的“历史”,呵呵?

  第五,本人对“文言文”很不感冒,更对古书与繁体字知之甚少,所以不会写一些“半白半文”的以求“合乎当时方言”的对话来“贻笑大方”。一句话,本书用语皆不符合“古言”(真的是小白文哦),并以能被看得清楚明白为宗旨,望书友们见谅。

  第三十六章 尾声与前奏

  年迈的老人七那楼回来了,然而他却没有带回自己的兄长。

  慕容廆此刻正端坐在大殿之上,低头凝视着这个满面沧桑的、看似行将就木的老人,目光晃动,神情复杂而哀伤。

  现在他已经听完了七那楼对于此次“劝和之旅”的汇报,却只是一直沉默着,没有说话。

  而他原本还打算为自己兄长的这次回归举行一次盛大隆重欢迎仪式的,现在看来,这一切都已经均成了空幻,包括此刻正在举行的这次部落大会。

  “这一切,都是天意啊!”

  缓缓之后,七那楼终于是叹了口气,浑浊的双眸随即也已流露出了哀伤。

  “这一切,难道真的就是天意么?”慕容廆也在问自己。

  “这是……这是他要我交给单于的书信,老朽一直将它随身携带,为的就是能够在今日亲手将它完好无损地送到你的手里,这样的话,老朽……老朽也总算是能够完成一件事情了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