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万历十八年_庙街四斗米【完结】(425)

  而现下他看到的这些工厂,所有的管理都是有章可循的。若是出了问题,那就要按照章程上的要求来办。这里边的工匠们干活也是精细,且对于算数的运用也是颇为得心应手。这一点倒是出乎他的意料。按照他的理解,将人们那都是出力的,又哪有几个能读书的。可是偏偏这里的匠人竟然是人人在工作之余都是要讲一讲这活计如何做的更好,哪个部件多算了多少,少了会如何。当时他还颇为奇怪,后来才知道,这些工匠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上工的,都是要经过一番学习,有师傅带的,几年后才能出徒的。这工厂左近那可是有所谓的夜校的。很多工匠,白日里做工,晚上还要到这里学习。讲课的多是手艺高超的工匠。最初都是番人在讲,后来一点点的,便换成汉人了。

  只是通过这一点,徐光启就看出来这工厂的东家的头脑很是开通了,竟然能让自己的人去跟那些番人去学习。可惜,大明的士子们大多数都还是只顾读那四书五经,对于这实学反倒是不甚重视。

  听到那学堂可以学习,徐光启便又把目标从工厂转移到学校。于是便有了在那低年级的学堂中听课的一幕。这一圈听下来,他倒是着实佩服这设置学堂学制的人。教习和老师讲解的学问还都是由浅入深,都是和生活的实际相结合。那些小孩子在学习半天后,下午还要到田地里劳作,名曰劳动学习。等到了大一点的,还要到工厂里劳作,也是劳动学习。那自然和数学的知识,在这劳作中倒是有了用武之地,他也是在这其中突然发现这工厂的东家竟然还是一位教学大家。这学习的方式可是比大明各处的私塾好多了。

  越是这样,他在学习之余倒是越发的想见这工厂背后的东家来了,若是用这里的匠人们的说法,那便是老板了。

  等到魏刚回到大连港,徐光启已然在这里呆了一个多月了。期间,他还和另外一个从山东那边过来的老儒生深谈了几次,那老儒生却是因为山东闹民变,他被乱民裹挟,后来竟然搭救,他才被送到这辽镇的。这老先生叫李贽,这一说之后,徐光启才想起来,这老先生在江南也是很有名的。有名的缘由就是这老先生敢大张旗鼓的反对孔夫子,然后还和那些儒生们不停的争辩。徐光启虽然同意这老先生的想法,但是他却没有大声喊出来的意思。两个人经过深谈之后,都是觉得这辽镇南边海港之处所作所为,特别是这学堂里的教书方式,教书内容,才是真真正正的不把孔夫子那些东西当回事。

  那老先生乐的有如此环境,因此每日在这里都是有些乐不思蜀了。此时他倒是不想着会湖南那边了,反正这边每日里也是有人给他免费的吃食,便是衣服也有人送新的。他每日里游走于各处学堂,高兴地时候,便会跟学生们讲解一些东西,遇到教书死板的先生,他反倒是要和对方辩论一阵子,有时候却会弄得学堂里的学生在那里发愣,大眼瞪小眼的听着他们两个人的辩论。

  徐光启自然是不会像这李老先生的,他现下很是急迫的想见到这一切背后的缔造者,那辽镇的总兵魏刚。这一切在五月二十五这天都解决了。五月二十五这天,魏刚来到了大连港。

  “老爷,这位便是上海来的徐先生了。徐先生,这位便是我家老爷了。”一个下人过来介绍,让魏刚看到了这位未来的大明阁老。

  “呵呵,徐先生在这里过的可好,若是有慢待之处,还望先生海涵,呵呵,这里和松江那边还是有所不同的,想来徐先生已然看出来了。若是徐先生喜欢这里,那便可以在这里常驻下去了。若是觉得方便,本帅倒是可以帮徐先生把家小接过来。此处气候还是不错的,夏日不算太热,冬天虽然冷一点,但是却是有暖气。”

  “哦,好,过的好,呵呵,倒是没想到,魏大人如此年纪便能做出这些事情来,在下看了这工厂和学堂,还有这港口,还真是感慨颇多啊,这一时要说,却有不知从哪里说起。可以说处处都是透着新奇,呵呵,我那故交光亮老弟选择全家来到这里,该是没有错的。要说起在下能来这里,倒还是拜那林掌柜所赐。他跟在下说了很多新奇的事物,哦,便是那世界地图,他也是给在下看了。他说很多东西都是魏大人所制,在下便是因为如此,才来到这里了。这百闻不如一见。何况在下并未百闻,也只是在那林掌柜那里听了一些。这一时兴起,便想亲自来这辽镇,想跟魏大人讨教很多事情。若是大人有时间,在下还想跟大人学习一下很多新的知识呢,诸如那几何和数学等。”

  “呵呵,倒是没有想到徐先生如此好学,这个简单,不过徐先生从上海那边远道而来,看了我这里的一切后,想来也是知道为什么我希望徐先生留在这里了。咱们大明,现下缺的便是徐先生这样的学子。大多数士子每日里都是把精力放到那四书五经上,这样空耗这精力,却是于事无益。那林掌柜的算是我的学生了,呵呵,我从泰西诸国中了解到很多我们大明没有的东西,鄙人认为,这些便是我们大明现下最需要的。也因此,在这港口左近,鄙人建了这些工厂。想来徐先生也是看到番人了。鄙人以为,若是我们华夏再不学习,再如现下这般禁锢自己的头脑,以天朝自居,怕是早晚要被西洋诸夷所赶超的。到那时,怕是咱们大明的沿海,便不是现下这般局面了。”魏刚说这番话的时候,这对自己的称谓和对大明的称谓都是在不经意间变了一下。对于这徐光启到底能不能留在这大连港,他是没有什么底的。他唯一能想到的,便是这番大义的话了。至于为什么非要留下这徐光启,大概也是因为他心中那所谓的名人情结吧。毕竟,这个时代,大明的末世还是给华夏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光辉璀璨的星辰的。他们的光辉,一直照射到了三百年后的满清末世。让那些所谓的革命党,有了革命的思想。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