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水火中原_华人【完结】(450)

  巴夏礼和雅曼准将被授权来跟我们谈判。我授权秦雄和崔明贵做我方的谈判代表。这两家伙的外语还不错,尤其崔明贵小子,法语甚至德语也能来几句的。其实这也不重要,那个巴夏礼是个中国通,汉语讲得不错的。廊坊方面派辛兴接替秦雄坐镇指挥,那是他的老部队,绝对没有问题的。与对方的代表相反,我们的这两个代表很乐意接受这项任命。其实,谈判内容及其简单。这两个爱将得到的授权很简单,命令对方限期投降,仅仅接受就投降的具体细节适宜的谈判,否则免谈,开打!

  巴夏礼在东方可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处境下谈判。任何多余的话免谈,这个谈判老手也无可奈何。至于他的外交人员地位问题,鉴于他是在两国交战的现场,返回通州,联军投降后,同样给与他俘虏的待遇,可以考虑在待遇方面比照联军的两位司令对待,仅此而已。

  恼怒是没有用处的。崔明贵很优雅地把我们的条件书面递交给对方的代表。当雅曼问道他的军衔的时候,这小子毫不脸红地给自己封了一个“炮兵少将”的军衔,告知对方限14点最后答复,还很绅士地给雅曼准将对了一下表。

  不顾巴夏礼的咆哮抗议,很客气地把他们送回了通州。与当初曾格林沁的做法天壤之别。

  8日14点,通州城内的联军举起了白旗。联军陆军司令部。法军第一旅、骑兵团、皇家海军陆战队共计2000余人成为了我军的俘虏。现在我军收容的联军俘虏已到4000多人,看来相当一段时间我们要养活他们了。初步统计缴获的完好的步枪有7、8千支,大炮仅40门。还有包括战马在内的许多军用物资。我军伤亡 1500余人。这些联军的战斗力确实强悍。不过,我军的实力并没有削弱多少,反而因为缴获的这些欧洲武器而得到了加强。

  俘虏被集中押送到了丰台大营。那些被缴械的暂时说不上算不算俘虏的清军这下对我军更是畏若神明了。

  北京周边完全由第一师负责防卫了。第二师也加入了向东南天津方向紧逼的集团。秦雄赶回部队把辛兴替换了回来。战车和迫击炮部队一半跟随东集团行动,一半留在了北京郊区。原有的后膛炮留在东集团、新缴获的大炮由总部直接掌握。刘根回到骑兵师随东集团行动,崔明贵取代了他的位置,与满清大臣和洋人们打交道,我需要这小子当助手。

  第五卷 韬光养晦

  →第1章 - 谈判(1)←

  东路部队沿北运河南下,部分缴获的大炮被安装在漕运船只上,这些船只临时改为了“炮艇”。英法联军组织了天津附近的陆战队和海军水兵上陆临时编组了一支大约4000人的援军。即使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也无法深入北运河到达通州附近,于是联军方面从军舰上拆卸下来的小口径的大炮也是安装到了漕运的木船上随军前进。水兵的水情节严重,几乎全部是夹北运河向西北方向前进。倒是免了找向导的麻烦,似乎必要时还可以得到河里的“炮艇”火力支援。

  我军的正面要宽得多,兵力、火力、机动力对比全部是压倒性优势。而且战场信息严重向我单方倾斜。

  双方在军粮城西北不远相遇,战斗。联军方面的后路迅速被我骑兵迂回切断。战斗毫无悬念。上岸的水兵战斗力远远不如陆战队,交战两小时,我方又缴获了 3000余支步枪,多了2000多联军俘虏和北运河上的一些船只和船上装运的军用物资。联军的援兵全军覆没。军粮城的粮仓悉数落入我军之手。这些侵略者十分狂妄,这些粮仓中的粮食竟然大部分原封未动,这真是意外的大收获。武器弹药也从缴获中得到了补充。与联军作战,消耗虽然比与清军作战要大的多,但是缴获确实更大,完全是能够切实提高我军战力的有效缴获。

  10月9日,我军收复天津。虽然现在我们的俘虏营中已经有了联军海军的俘虏,但是遗憾的是没能俘获敌人停泊在海河上的海军舰艇。这些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在我军占领天津时,沿河撤往海上。英法公使此前已经转移到了大沽口外的舰队。天津及其附近船民、铺户、盐民纷纷要求参加我军,主动协助我军参与肃清残敌的行动,其间难免有些过激行为。其实情有可原,这些家伙占领天津时把当地的我国百姓祸害不轻。

  军粮城之战俘获的联军俘虏在押送北京郊区俘虏营的途中,沿途遭到了沿途百姓无数石块、土块和其他奇奇怪怪物品的袭击。连负责押送的我军战士偶尔也遭到池鱼之殃,如若不是他们的存在,恐怕这些联军俘虏很难有人完整地到达俘虏营。雇佣的一些抬伤员的民夫,在抬我军伤员的时候,小心翼翼,可是在抬联军伤员时总是 “不小心”把联军伤员跌落,而且多数被“摔死”了,民夫抱怨,洋鬼子太沉,实在抬不动。秦雄亲自察看了一些“摔死”者的尸体,显然那些伤员除了原来受的战伤之外,致命伤不是摔伤。后来秦雄下令联军俘虏一律不得让民夫抬运,而是由我军战士充当担架员,还有部分用船只沿北运河运送。如此,只要负责押送的战士稍不注意,那些船运的联军伤员仍然会有人在船舱中莫名其妙地“伤重身亡”。

  此时百姓与京郊战役刚开始时的情况大不相同了。那时是那样惶恐、愤怒和无奈。此时,已经得到了河南来“勤王”的徐大帅的队伍大获全胜的消息,自皇帝出京后,京津一带百姓曾如同待宰羔羊般无助,落入异国军队铁蹄下的悲惨命运让人不寒而栗。此时,如同拨云见日,徐大帅的队伍打洋人勇猛无比,对待百姓确是秋毫无犯,军纪严明,和蔼可亲,根本不存在“兵灾”之事。而且奇怪的是这些队伍都没有辫子,他们是不是大清的军队?管他,反正是仁义爱民的队伍,又是中国的队伍,这就够了。短短数日,京津、直隶一带参加我军的新兵已经达到两万多人。多数要求参军的请求并为得到满足。京津一带百姓对我军来历的猜测众说纷纭。徐大帅不是总督也不是巡抚,又有这样一支“天军神兵”,那至少应该是个王爷吧,既然如此,大约应该就是“洛阳王”了,还有一些对清廷不满的读书人,有意散步这种言论,大约记得“千古兴亡事,只看洛阳城”的老话,内心希望汉人能够挣脱两百年来被奴役、压迫的二等国民的地位,但是有不敢公然把这种“谋逆”的想法宣之于口,于是“洛阳王”的民间封号在京津一带民间不胫而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