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二十四监_梦难成【完结】(243)

  朱由校这话一说完满屋的人开始了交头接耳,一时之间嗡嗡不断。大家不可想象原来头上的太阳如此之大,真不敢想象如果掉下来怎么办?

  “刘爱卿,请问朕解一下,孰为汝多知乎。”等大家议论了一会,朱由校压压手说。

  “是皇上,此语出自《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问孔子,子不能判断,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小儿笑说,孰为汝多知乎?意思为:是谁说你见多识广呢的意思。”刘宗周很无奈的回答着。

  “爱卿讲的很好,朕以为,由于时代知识的限制,孔子尚无能力认识到太阳和大地的距离等问题。但孔子的品德正是在于,没有因为对方是两个小孩子,而不懂装懂。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而做为孔子的学生竟然无耻的把孔子比作日月,众爱卿想想,若孔子复生,会认可自己可比日月吗?”朱由校把日月讲了一遍,孔子连太阳距离大地远近都搞不明白呢,就让人比太阳,也不明白写论语的人如此夸张到底何意。

  满屋子的大臣对这句‘日月’都不太敢下定论,倒是黄立极站出来说:“皇上,此手法系夸张比喻,如此以实物比较稍微欠妥。”

  “爱卿能知道是夸张比喻,那就足以为孔子平反了,且不可因为一代一代的夸张续尔神化,那不是尊重孔子,而是污辱。只有把孔子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把优点传承下去,才是真正的尊重。”

  朱由校虽然不喜欢神坛上的孔子,但对其真是从内心里的推崇,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所在。没有信仰的时代是相当可怕的,朱由校经历的时代就是笑贫不笑娼的时代,人性完全泯灭在金钱之下,到处都是拜金主义、现实主义,精神生活无限的空虚。如果仍有儒家的思想精华辅以德治,物质文明又大放其辉,社会将是何种模样?

  “回皇上,天下的读书人无不推崇孔圣人,均发自内心,传承必将久远。”刘宗周也感觉到朱由校对孔子并不是那么大的敌意,心里也稍稍的有些赞同。

  “刘爱卿谈谈孔子的后代吧?”

  “回皇上,当朝的孔贞时,孔贞运就是他的后代,而且还有他的嫡传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就是孔子的后代。”

  “哦,衍圣公。”朱由校沉吟了一下接着问:“这个衍圣公是不是象英国公之类的勋贵的意思?”

  “回圣上,是的。是明祖所封。”刘宗周虽然如此说,但语气和神情有点怪怪的,因为朱元璋太狠了,强迫着当时的衍圣公去南京朝见,病了都不行,必须去。

  孔子早就说过,治国的理想境界是“近者悦,远者来”,哪有以暴力作后盾,逼别人来的呢?从事物的利害关系上分析,孔府已经表示了合作的态度,朱元璋也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这不会给他带来实质的好处,只会让天下读书人侧目。但朱元璋愣是把当时的衍圣公给逼到了南京。所以不仅是刘宗周,下边的大臣们也是怪怪的。

  “刘爱卿帮再讲一下三国里,为什么曹操在白门楼杀了已经决定投降的吕布呢?”朱由校倒是没有看到大臣们的模样,继续按着自己的方式问着。

  “回皇上,当时曹操本想让吕布效力,但刘备说了一句三主家奴,曹操看到了吕布的不忠,才杀了吕布,”一个大臣站出来回答。

  “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是否出自论语,刘爱卿解释一下。”

  “回皇上,论语中并没有出现如此字样,只是论语中:‘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东汉时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最早是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请刘爱卿为朕解惑。”

  “回皇上,‘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原来三纲五常并不是孔子提出的,虽然三纲五常里,有规范君臣和行为准则,但五常里却只有仁义理智信而没有忠字,难怪孔子的后人如此行为,失败也难怪了。”

  第一百五十一章 衍圣公叛

  “圣上此言何意?”刘宗周一听皇上开始批孔家子孙了,但并不知道言下之意为何。

  “孔子的子孙后代算是历代皇上的臣子吗?”

  “回皇上,算!”

  “那孔子的子孙后代应不应该忠于皇上?”

  “回皇上,应该。”

  “但据朕所知衍圣公的封号开始于宋仁宗,那时候的衍圣公是宋朝的臣子。衍圣公应该忠于宋朝皇帝吗?”

  “应该。”

  “但宋朝被迫南迁后,刘豫建立了伪齐政权,封孔璠为衍圣公,是伪齐刘家的衍圣公,既然如此那这个衍圣公是否要忠于齐朝的刘家?”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