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二十四监_梦难成【完结】(997)

  而北城则是差之远矣。

  “城墙高三丈三。那厚度呢?”朱由校曾经听过介绍,《营造法式》还是《木经》里面。有专门的墙厚与墙高比例的介绍,但这个比例数忘记了。而城墙厚度,这是决定战术的关键。

  各地的城墙各项指标厚度均不一样,比如说京城的城墙门处,有二十多米厚,而平均墙基宽24米,墙高8米。西安的城垣高12米,底宽15-18米。顶宽12-14米。其余的地方就不一一列举了。

  而这个时代的城墙,所采用的都是多为板筑的夯土墙,这东西太结实了,以前没有大炮之时,朱由校都没赶想过用炮轰,现在有了千余门大炮,虽然原始了一点。但他想试试有没有轰塌一段城墙的可能性。

  “回皇上,辽阳城的厚度为二丈三尺左右。”这点倒是做了点功课。

  “这厚度不小啊。”七米的厚度,别说是墙了,就是一堆土,也不是原始大炮可以轻易悍动的。

  “皇上,不仅如此。而且辽阳城与盖州耀州等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有‘日’字型的瓮城,使得防御能力相当的强悍。破开了城门之后,还将要面临二道城门,这才是难中之难。而且。此城墙是相当正式的城墙,集中了城墙的许多优点。比如前面的城壕、女儿墙;还有马面突出部,用以从侧面攻击接近城墙之敌。”

  “马面?”朱由校还真不懂怎么还有这样的名称。

  “回皇上,就是左边的那里,按一间的间隔修筑的呈四方形建筑。别的城墙有为半圆形的,叫做团楼。但宋朝沈括认为,马面形式,比团楼更有效。”孙承宗帮着朱由校指着城墙上的几处地方说。这个皇上,说他聪明,那是绝顶的聪明,能识破自己都看不透的计策,但有时候连一些常规的东西都不懂。

  “哦,还有吗?”

  “城墙上的那些供射击用的凹凸状护墙,叫女墙,这个别处都有,但敌楼却不多,看那边的一处建筑,就是敌楼,可以用来观察和监视敌人的行动。”

  “敌楼?”朱由校顺着孙承宗的批向一看,那建在了辽阳城墙上的如同山神庙一样的建筑。这个以前还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还有放置大型弩或抛石机用的弩台和炮台,用以增加城墙的整个防御能力。这个不太好看到,但辽阳肯定不缺少这个。”

  “哦,”朱由校还真的找了找。

  “在城墙四隅,那城是角楼,以及与之互为补充的战棚。当敌人把角楼破坏之时,就可以在敌人攻击最集中的地方,搭起战棚,代替角楼,以狙击敌人。”孙承宗接着说道。

  “还有吗?”

  “皇上,还有一个特殊的设施,那就是称做突门的城门,但这种门,我们现在是看不到的,完全被遮掩起来,是一个暗门。那是在奇袭围城敌人时,打开此门,向敌人反攻,出奇制胜之用。当然也可以逃命之用。”

  “还有暗门?”朱由校可真是长见识了,在城墙上还有这种假货的存在,可惜自己刚刚还想着,只把这几个城门给堵上就可以达到围城的目的了。现在这个如意算盘算是不行了。

  “皇上,辽阳的规模比起这次的终极目标沈阳来可还要大上一点,规模上可是不小。所以设备也是相当的齐备。”

  “辽阳的守兵兵力如何?”

  “回皇上,辽东极在边陲,东接朝鲜、南涉瀚海、北抵朔漠,地处要害之区。万历年间,辽阳城内驻军两万五千多人,驻军与屯田,给辽阳城带来的繁荣是相当可观的。而城内可居的平民,就不好统计了。特别是现在几城的人都向这边集中。”辽阳是个大城,店铺、茶楼、酒肆林立,城中央主要干道两边商号密集,明代诗人张鳌在其所著《辽阳歌》中曾对辽阳商业的盛况有过这样的描述:‘辽阳春似洛阳春,紫陌花飞不见尘。’‘边城都会’。千山峨峨,代水渊渊,风气毓秀,硕人建焉。这种地方的兵力多少不好估算,特别是现在的乱势。

  “辽阳的确不凡,特别是眼前的太子河,半盘在辽阳之周,朕本想围攻,以大炮摧毁之。现在看来,攻城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是一挥而就。”

  太子河在辽阳成北,将辽阳城的北城抱住了一半,而东城墙也抱了一半之多。想包围,那就只能是渡过太子河。自己的兵力干起来的确是有些困难。而七米厚的城墙,可不是好轰的,就算是千余座大炮,也挺费劲。以前朱由校想的,与孙承宗所做的,就是以汽油弹射向城内,最大程度的杀伤建奴的有生力量。”

  第六百八十三章 墨攻之解

  这是朱由校第一次攻城,以前的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归化城以及辽东的盖州城等,都非自己攻下的,这一点,倒是相符‘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了。但对于真正的攻城经验,硬碰硬,还真是一个相当新鲜的场景。所以朱由校问了一下常规的攻城与防城知识,这还真有点临阵磨枪的感觉。

  “回皇上,在《墨子》中,把攻城战术分为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輼(兵车)、轩车,此十二种战术。”孙承宗这个背背书当然是相当清楚了。

  “嗯,请孙老师详解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