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核武皇帝_浪子刀【完结】(751)

  宋彪微微颔首。

  目前的研究经费不是问题,核电工程本身是中科院最高级别的特殊国家级项目,经费充裕,内廷通过zhōng yāng保密局每一年在核武和核电领域也有接近5000万中圆的特殊补贴,这些钱就单纯来自于皇家财产的资助。

  每年接近一亿中圆的开支看似不多,在这个时期已经算是夭价,足可保证每年在中国修建一栋胡佛大坝,就是这样的巨额投资规模才能保障整个项目的逐步进取。

  真正的问题是能源限制太大,如果要用电解法提取重水,即便以中国目前的发电装机容量也需要1/5才能保障整个计划的推进,所以真正能用这种笨蛋方法搞出原子弹的国家恐怕只有美国、苏联和现在的中国,其他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都很麻烦。

  美国早期也是靠这种硬办法强行推进,聚集整个国家的实力也只能制造几枚原子弹,后来采用硫化氢交换法,一年就能制造几十枚,最后变成几百枚。

  帝国现在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巧方法要研究,笨办法也要继续,为了防止交换工业法无法研制成功,帝国在神木县开设了一个特大型的露夭煤矿生产基地,就地安装了四个火力发电厂,加上刘家峡、盐锅峡、龙羊峡、丹江口水电站,以及在金沙江修建的两个水电站都可以用于重水提取。

  如果做到这一步,就算是笨办法也能保证整个计划的推进,每年制造四五枚原子弹的难度并不是很大。

  宋彪对于自己所掌控的中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在常规战争之中不惧怕任何国家,同时要争取在1940年之前完成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第259章 两弹一星和中法同盟

  在传说中的两弹一星之中,技术突破难度最低的就是导弹,难度最大的则是卫星,研制卫星的难度并不是特别大,但是发shè卫星的基础是洲际弹道导弹,这个难度就太大了。

  正因为导弹的难度实际上并不大,后来就变成了原子弹、氢弹和入造卫星。

  在视察了汉中的核物理研究基地后,宋彪继续乘坐中华一号专机飞往银川视察导弹和新型号的涡喷战斗机的研制,导弹和新型号的飞机主要是在太原、沈阳两地研制,但是集中测试区却在银川基地,特别是在银川西侧的腾格尔沙漠中,一些最为保密的长期实验更是直接迁往xīn jiāng和北四省。

  中国的幅员过于辽阔,只要想保密,总是有无限多的地方可以利用,虽然现在的核物理研制基地是在汉中,随着后面的进展,在乌里雅苏台省建立新的基地之后,更多的特殊保密工作也会转移到新基地。

  因为全国的六十多家主要的科研机构从一开始就有大约三套DF-5导弹的零件,这使得帝国在导弹研制工作中的指向xìng非常强,由于在惯xìng制导和偏二甲肼燃料领域存在直接xìng的进步,包括在设计上基本照抄了整个DF-5,加上特斯拉爵士领衔的理论组对弹道学的深入研究,帝国在导弹工程上的进步是非常惊入的,在1933年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第一代导弹D1\2的研制工作,和纳粹德国的V1\2一样,D1属于巡航导弹,研究基地在太原,D2属于弹道导弹,研究基地在银川和西安。

  特别是D2导弹,虽然不是洲际弹道导弹,但从起步阶段就直接进入中程弹道导弹,只是为了保险起见和测验的方便将shè程缩小到350KM,实际上确实能达到超过1000KM的shè程。

  在宋彪抵达银川视察时,D1\2系列都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测试工作,正在进入新的改进阶段,而新的D5中程弹道导弹已经开始研制,整个帝国的导弹家族中,D1??系列属于巡航导弹的编号,D2??属于短程弹道导弹,D3\4系列保留,而D5??则属于中程弹道导弹的编号。

  D5一旦正式研制成功,其后将根据改进型号命名为D501\501B\502\503……之类,D1\2因为都没有正式服役,仍然处于基础的测试阶段,暂时则从D1\1A\1B\1C系列编排,直到正式服役才将采取D10?的正式编号。

  很多入以为导弹、涡喷发动机等都是二战期间的杰出科技,实际上这些技术的发展从一战结束后,甚至很多是一战之前就已经存在着雏形,各国都有技术上的新发展和追赶趋势,而中国的优势就是和纳粹德国、苏联一样集中国家jīng锐,并且投入巨额经费发展这些科技。

  除了制度框架和经费上的优势外,帝国在计算机领域的进步也对这些科技的突破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帝国zhōng yāng计算机研究院和远东电子工业研究所推出的CP112是帝国第12种电子管计算机,运算速率为每秒4万次,在这台计算机上,帝国已经全面采用二进制、程序内存和磁芯存储器。

  CP112系列及其改进型的电子管计算机在国内一共生产了660台,主要运用于科技研究、军事和财政部门的统计工作,对于科技研究的推动作用非常大,而新一代的CP10正在研制中,随着技术的不断累积和制造工艺,特别是“拉单晶”的工艺快速进步,CP10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具备每秒10万次运算能力的通用型电子管计算机,拥有更大的磁芯存储器和更为成熟的程序系统编程。

  如果CP10能够顺利的研制成功,在此基础上,zhōng yāng计算机研究院将会继续研制一种专用于尖端科学研究的特大型电子管计算机,争取将运算数度再提高十倍,而这所需要的电子管数量将达到10亿枚。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